凉伞云遮一景 图片由璧山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远山如黛,近水潺潺。漫步于广普镇乡村大地,可品山水田园的悠然惬意,可闻脐橙果园的醉人芬芳,可赏文化故地的悠长底蕴。
这样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由重庆市璧山区广普镇历时五年书写而成。五年来,广普镇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庆市委、璧山区委决策部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脱贫攻坚战、产业发展升级、生态环境保护、人居环境美化等方面下足功夫,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为辖区居民营造了安全稳定、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
回眸过去
交出全面小康“广普答卷”
“特别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为我们送来了过冬物资,给我们困难群体无私的援助。”12月6日,广普镇金龙村村民白根寿收到了政府工作人员送来的过冬棉被,阵阵暖意涌上心头。
心系困难群众,情牵百姓冷暖。过去五年,广普镇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凝心聚力抓脱贫攻坚,全镇90名帮扶干部定期全覆盖走访,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通过微宣讲、组织技术培训等方式,全面激发贫困群众“我要脱贫”的斗志,增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同时链接起合作社、种养业大户、致富带头人、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共同帮助贫困群众增产增收。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广普镇在2020年高质量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国家第三方建档立卡数据质量评估,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113户、309人如期脱贫。
除了帮助群众脱贫,广普镇还以生态旅游为抓手,结合谢唯进故居、登云坪生态园、“凉伞云遮”、禹王观戏台、古寨门、万寿桥等历史文化资源,引进投资3000万元的“登云坪影食台”项目、上亿元的万方苗圃场和太公岛生态旅游项目,完成大石塔村徽派古建筑“谢唯进故居”26户现住居民搬迁工作,有序推进主体建筑修缮工作,让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后劲”,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防止返贫。
五年间,广普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6.6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2亿元,商贸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3亿元,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2960万元。2020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602元,比2016年增长43.3%;2020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103元,比2016年增长38%。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达到3040万元,比2016年增长15%。全镇经济结构调优向好,工业提质升级,农业稳定发展,第三产业方兴未艾,小康底盘坚实牢固。
远眺未来
谋定快动展现“广普作为”
五年的丰富实践与发展成果,为广普镇继续前进奠定了坚实基础。那么,未来五年广普镇将如何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我们作为璧山最南端的镇,既处在‘重庆新机场’临空经济协调区,又在合璧津高速道口,交通区位优势凸显。”广普镇党委书记汪勇表示,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点上再出发,必须顺势而起,借助“合璧津高速”“九永高速”和“重庆新机场”等优势加速进入发展快车道,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开放的视野、务实的作风,融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大局。
未来五年,广普镇将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重点抓好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实现广普农文旅全面协调发展。
产业是经济的命脉。广普镇将主动对接区级重大项目落户,盘活万方苗圃场、登云坪太空荷花等现有资源,通过“农户+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户+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商”等入股模式,形成以苗木、花椒和脐橙产业为主,多种农业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同时探索农业产业产、供、销闭环式一体化发展,打好农业组合拳。
“让人才驻得下、出成效、受欢迎。”汪勇说,广普镇将努力提供完善政策软环境,创造适合人才成长的好氛围,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充分激发乡村的人才活力,在全镇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乡风融融,乡情才浓浓。为培育农村好风气,广普镇将把大石塔村徽派古建筑“谢唯进故居”打造成璧山区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党的理论宣讲、文化服务、科技科普等活动,引导农村群众移风易俗、共沐新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丽新农村需以生态为底色。广普镇将全面加强村庄规划和农民建房管理,统筹推进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加强城镇污水管网巡查和饮用水源地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深入打造生态宜居镇。
此外,广普镇还将强化党组织作为乡村振兴“主心骨”的地位,构建“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协会)+产业+基地+农户”模式的活动载体,加强镇村组干部队伍建设,提高领导班子战斗力,让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面对新的挑战与机遇,广普镇将立足“双城”新起点,谋划“振兴”新征程,持续为璧山建设高质量发展样板区、打造高品质生活示范区贡献广普力量。(王淼/文 图片由璧山区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