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广安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生产要素高效集聚。
五年来,乡村振兴的缩影鲜明地标注在五年的时间轴上,清晰地记录着广安市攻坚拔寨的5年,发展最快的5年。广大农业农村工作者在希望的田野上苦干实干,绘就出一幅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幸福图景,一曲曲乡村振兴的华美乐章广安大地奏响。
数看“乡村振兴”
百姓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粮食产量实现五连增,2020年总产181.1万吨,比2016年178.15万吨增长2.95万吨,年平均增长0.74万吨。2021年,预测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38.9万亩、总产185.2万吨。
成功创建省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县1个、先进乡镇5个、示范村54个,认定市级先进县(市、区)2个、先进乡镇19个、示范村115个。
建成国家农业产业强镇5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个,广安龙安柚被农业农村部等九部委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35.3亿元,比2016年168.6亿元增加66.7亿元,年平均增长16.7亿元、增速3.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67元,比2016年12479元增加5388元,年平均增长1347元、增速9.4%。
……
这是广安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取得决定性成就的五年——广安市6个县(市、区)全域摘帽、82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2.48万人全员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广安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广安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突出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促融合,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同时,精准落实扶贫政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农村群众持续增收,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锚定“持续增收”
脱贫攻坚交出满意答卷
当前,正值龙安柚成熟的季节,柚子缀满枝头,香气四溢。11月2日清晨,广安区龙安乡革新村的沉寂被汽车鸣笛声打破。一辆辆等待柚子装车的大卡车排成排,村民们乐呵呵地将刚采摘的柚子装成箱,搬上车。
“现在龙安柚是我们的‘致富果’,卖到了全国各地!”增收的喜悦挂在革新村3组村民龙成民的脸上,他说,过去5毛一斤的柚子,现在可卖5元一斤,仅靠卖柚子这一项,他家增收便超万元,“现在柚子口感好、销路俏,我们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龙安柚托起了广大农民的脱贫致富梦,也打开了革新村美丽蜕变之门。如今,革新村引导农民树立市场意识,加强管理、提高品质,从典型的无优势、无基础、无特色“三无”的穷山沟一跃成为拥有特色农产品的“聚宝盆”。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近年来,广安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选派1194名第一书记、820个驻村工作组、5.08万余名帮扶干部扎根基层一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着力补齐乡村振兴短板,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加快融入产业链,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
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从精准识贫到精准扶贫再到精准脱贫,广安市把“精准”贯穿于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创新建立扶贫对象“精细化管理记录簿+二维码信息卡+APP信息管理平台”脱贫攻坚精细管理模式,利用大数据对信息精准管理,实现了帮扶措施可追溯、可查询、可评价、可问责。该模式属全国首创,在全省予以推广。
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是贫困地区群众脱贫的最大障碍。为此,广安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成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148万亩、高标准农田196万亩,发展的龙安柚、蜜梨等本地特色农产品已初具规模。同时,推行“企业+基地+贫困户”等带贫减贫模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465个,带动2.58万户脱贫户稳定增收。
通过这些有效措施,广安各地成功摘掉了“穷帽子”,农民鼓起了“钱袋子”。全市脱贫户年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1631元增长到2020年的9791元,年均增幅34.8%。
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成果来之不易,必须不遗余力巩固拓展。广安市出台《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全面完成市、县乡村振兴机构挂牌工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聚焦“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迈出铿锵步伐
近段时间雨水偏多,正是花椒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期。11月2日,随着“嗡嗡嗡”的机鸣声,无人机灵活自如地在前锋·广安青花椒现代农业园区花椒基地上方飞行、盘旋,并向下喷出均匀的白色烟雾……这些管护举措是否到位将决定来年花椒产量及品质。
“无人机喷药杀虫高效又省力,让花椒管护‘智能’起来。”前锋区现代农业园区服务中心负责人王勇表示,为科学管控花椒,五年来,园区建立专家工作站,安装使用小型气象监测站、水肥一体化设施等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园区实现机械化、集约化、智慧化发展。
王勇说,受花椒行情影响,好产品未必能卖出好价格。过去,园区缺少深加工设备,刚采摘的鲜花椒急需销售出去,否则影响品质,因此容易被压价。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今年园区投资建设了加工中心、冻库,保证花椒效益最大化,“鲜花椒可以加工成干花椒,也可以冷藏冻库,增强了花椒抗风险能力。”
梳理前锋·广安青花椒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脉络:2017年土地调型建基地、2018—2019年扩规模、2020年纳入省级培育园区……“园区提档升级的出发点都在助农增收。”王勇称,5年来,园区建成核心标准化基地1.2万亩,年综合产值2.1亿元,推行“农户+公司+村集体+基地”等利益联结模式,带动前锋发展花椒10万亩,椒农可支配收入高出全区平均水平20%以上,青花椒已成为前锋农业的支柱产业。
不仅是青花椒,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出”“喊得响”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遍地开花”——广安龙安柚、广安蜜梨、邻水脐橙、岳池稻米、武胜大雅柑、花卉药材以及湖羊养殖等。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广安市将产业和“三农”工作、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突出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促融合,以广安龙安柚、邻水脐橙、广安蜜梨“三大拳头”产品为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县一特色”农业产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
筑牢粮食安全,“饭碗”端得更稳。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303.4万亩。粮食产量实现五连增,2020年总产181.1万吨,比2016年178.15万吨增长2.95万吨,年平均增长0.74万吨。
这五年,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有了新提高,广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农业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作用更加明显,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注重“塑形铸魂”
美丽田园勾勒“诗和远方”
“今天有十来桌,周末更多!”10月29日,在岳池县白庙镇郑家村经营一家农家乐的古永林,忙得不可开交,开业一年多,他的农家乐已成了“网红地”,“刚投资时心里也打鼓,好在郑家村环境美、人气旺,我的生意一帆风顺!”
郑家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得益于岳池县建设岳池农家生态文化旅游区,郑家村以乡村振兴为突破口,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借助悠久的农家文化,建设了竹山曲苑、东邻西舍等,重现陆游《岳池农家》中的农家山水。同时,每月开展“文明星级家庭”评比活动等,推动移风易俗,树立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
环境改善后,村美了,游客来了,郑家村成了游客的“诗和远方”,让人流连忘返。2018年该村整村脱贫摘帽,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13.5万元,景区土地租金收入11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06万元。
这五年,郑家村还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四川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村、天府旅游名村等。
乡镇靓、村庄清、人居美。不止郑家村,秀山丽水中,阡陌交通间:一片片春潮涌动的田野,一处处希望迸发的特色产业,一个个秀美整洁的村庄……沃野变成了令人向往的诗意田园。
“颜值”上塑“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全市8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幸福美丽新村,创建“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1711个,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9%,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92%,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97%以上的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不断提升,“脏乱差”蜕变为“美如画”。
“气质”上铸“魂”——提升乡村治理,深入开展法律进农村活动和“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指导各地修订完善村规民约2000余个,开展“文化列车”“文化院坝建设”“千村文化扶贫工程”。
青山绿水之间,一幅秀美活力的乡村新貌愈加清晰,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正在賨州大地铺展。(黄姝颖、黎红刚、赵露、黄方瑶、朱俊吉、刘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