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丰都县某化肥生产企业负责人办理生产许可证时惊喜地发现,这个在以往需要7个工作日才能办好的许可证,如今1天就办理好了,省时又省力。
近来,重庆好几家传媒企业反映说,以前开展广告业务必须有材料申请许可证,现在不再需要了,方便了。
……
这是最近几个月重庆不少企业共同的感受:在重庆做生意越来越便利了。
这些可喜的变化,源于重庆今年7月开始实施的一项重大改革——“证照分离”,通过“加减乘除”使重庆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做减法
减许可减审批减材料减时限
4种方式优化526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
“证”(许可证)和“照”(营业执照)是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的两把钥匙。企业领取营业执照后,即可开展无需取得许可的经营活动,但对于需要许可的经营活动,必须取得行业主管部门的许可证方可从事。
此次深化“证照分离”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通过“照后减证”、简化审批,对各类许可证能减尽减、能合则合,审批手续能简则简,降低准营门槛,为企业做“减法”。
“以前的各种许可证不仅种类多,而且办理手续复杂、时间长,企业虽然能顺利开办,但开展需要许可的生产经营活动还要费一番周折。”市市场监管局注册许可局相关负责人说。
例如前面提到的丰都县某化肥生产企业办理生产许可证,光是从提交申请到受理就需要两个工作日,然后经过经办人提出办理意见、处室负责人审核、局领导审批发证,又要5个工作日。如果加上周末、节假日等因素,办理好该业务就需要近10天。而如今,企业只需提交一份申请单和产品质检报告、签署一份告知承诺书便可办理许可证,不用再走复杂的审批程序,大大节约了办理时间。
实行告知承诺,即是“照后减证”、简化审批的一种方式。今年7月1日起,重庆在全市范围内对526项许可事项,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4种方式实行分类改革,着力破解制约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提供便捷高效、公平可及的行政审批服务。
此外,重庆还在自贸区进一步加大改革试点力度,形成69项自贸区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改革清单,推动在自贸区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做加法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确保“照后减证”监管不缺位
“照后减证”、简化审批、压缩办理时限,一道道“减法”过后,是否会造成监管缺位?
“并不会!”该负责人解释说,“减法”减掉的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事前审批,通过在事中事后监管做“加法”,可以实现更好的监管效果。
如何实现更好的监管效果?
首先,明确监管责任,即“加法”谁来做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对涉企经营事项的监管存在审批部门和主管部门两大主体。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后,一些许可类事项变为非许可类事项,两大主体的监管责任如何明确?同时,不少未明确主管部门的行业,由谁来履行监管责任?
为此,重庆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建立协同监管统筹机制,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例如,对深化“证照分离”改革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的事项,由原审批部门承担监管职责;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的事项,由审批部门监管。主管部门模糊、部门职责边界不清的事项,以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由各区县政府指定主管部门牵头健全机制、加强监管。
其次,明确监管责任的同时,健全监管规则,明确“往哪里加”“加什么”的问题。重庆根据涉企经营许可事项的改革方式,逐项细化事中事后监管方式、工作流程、处置方法,形成规则体系。例如,对直接取消审批的事项,及时掌握企业情况,纳入监管范围;审批改为备案的,督促企业按规定履行备案手续,对未按规定备案或提交虚假材料的依法调查处理;实行告知承诺的,重点检查企业履行承诺情况,对违反承诺的责令限期整改,依法实施失信惩戒。
做乘除法
破除涉企信息共享壁垒
主题式套餐服务成倍放大改革效果
一“减”、一“加”,既为重庆市场主体降低了准营门槛,又保证了监管不缺位。但是,要充分发挥这套优化营商环境“加减法”的效果,一系列配套措施也必不可少。
“要实现简化审批、加强协同监管,涉企信息的归集共享至关重要。”市市场监管局注册许可局相关负责人士介绍,为此,重庆着力破除信息共享壁垒,做好为涉企信息疏堵的“除法”。
比如,依托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市场监管部门实时向各主管部门精准推送经营范围涉及许可事项的市场主体登记信息,有关主管部门获取信息后,将相关市场主体纳入对应管辖层级的监管范围,实现了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归集共享和双向实时推送,保证了服务的集成和监管的“在场”。
同时,重庆推行“一件事主题式套餐”服务,做放大改革成效的“乘法”。该服务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知识库等技术手段,聚焦热门行业中高频使用的经营范围表述词汇和高频办理事项,推出“餐饮业”“住宿业”“制造业”等35个高频服务事项的“办好一件事”主题套餐,将企业办完一件事所涉及到的事项以菜单的形式展现出来。办事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勾选,由政府部门专门的团队完成全程帮办。(王天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