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能吃苦、特别爱学习、特别能战斗、特别讲奉献,这是江津区退役军人何洪明身上最闪耀的标签。从农家娃到革命军人,从退役军人到建筑业高管,不管身处何方,他始终保持对党的忠心和矢志不渝的初心。
如今,何洪明是重庆博达建设集团项目经理,成为重庆建筑业先进典型人物,承建的工程10多次荣获重庆市和江津区大奖,先后解决7万多人就业,吸纳1200名退役军人,培养100余老兵在新岗位上成为骨干。
特别能吃苦抗洪一线冲锋在前
1979年底,何洪明应征入伍。从进军营那一天起,他每天提前半小时起床训练,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让他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士,也在半年的时间内光荣入党,并成长为副班长,后任班长、代理排长。作为军人和党员,何洪明时刻牢记入党誓词,一举一动听党指挥,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何洪明总是冲锋在前。
1981年夏季,驻地突遇洪水袭击,何洪明连续15天夜以继日跟战友们一起奋战在抗洪一线,扛沙袋、铲土、加固堤坝。阳光毒辣,长时间的暴晒,让何洪明的双臂上起了一大片水泡,溃烂之后鲜血直流,战友们劝他休息,可他坚持战斗在抗洪大堤上。因为连续高温天气,加上闷热潮湿,何洪明手臂上的伤口感染红肿,身上也出现晒伤、湿疹,但他抹上消炎药,坚守在第一线。何洪明的伤口流脓、红肿,却救起12名受困群众,用血肉之躯坚固抗洪的钢铁大堤。四川省委、省政府于1981年9月授予他“抗洪救灾成绩突出”奖状。
特别爱学习从门外汉成为“土专家”
1984年,何洪明从军营回到家乡,历任水管员和国土员,无论哪个岗位,他都爱一行钻一行,多次被重庆市安委会、重庆市国土局评为“先进个人”。1992年被原江津县委、县政府评为“社教优秀队员”。
2001年,何洪明加入农民工队伍,在工地摸爬滚打的日子里,几乎每天干10小时以上的活,晚上还要自学建设施工知识。大年三十,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欢天喜地,那时的他,却忙碌在建设工地上,有时还把妻儿接到工地一起过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何洪明不仅要计划好工期、保证质量,更每天泡在工地搬运材料、指挥施工。打一年工,口袋里就剩下500来块钱,何洪明却舍得拿上300元去买书学习。砖工、瓦工、钢筋工……几乎所有的建筑工种他都做过,从班长到队长,从组长到项目经理,短短几年时间,何洪明从门外汉成长为建筑行业的“土专家”。
特别能战斗带领“铁军”勇啃“硬骨头”
何洪明在施工队伍里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带出了一支“铁军”队伍。员工进工地后统一着装、统一调动、资金统收统支,对综合评定前10名施工队长发给流动红旗。每年投资30多万元的培训费,做到建筑技术管理人员培训全覆盖,农民工培训持证上岗全覆盖。就这样,“铁军”队伍的凝聚力越来越强。
1998年,江津迷你星座是当时少有的高层建筑。因施工难度大成了“烫手山芋”。一批又一批的施工队先是鱼贯而去,而后又摇头而回。原来是建筑质量要求很高、工期很紧,还没有“搞头”。何洪明被委以重任,让他带领班组去啃这块“最硬的骨头”。塔吊不够,何洪明就和他的兄弟们用双肩挑;效率不够,何洪明就带头学习新技术,采用桃形铲砖法,加班加点干。施工中,他们的业绩一直遥遥领先,终于按期完成了工程任务。经甲方验收,为优良工程,受到甲方的好评。该工程还多次荣获重庆市和江津区建筑质量大奖。这样的事举不胜举。
特别讲奉献时刻心系困难群众
成绩、荣耀接踵而至,但何洪明没有居功自傲,而是永葆军人和党员的初心。作为项目经理,他从不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而是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在招工、培训环节,他对贫困人群实行“两优先”,累计向困难群体提供岗位7000多个,免费培训2000人次,带动100余个贫困家庭脱贫。
同时,何洪明还不忘献出爱心。1998年江津洪灾,他带头献爱心。2003年,资助龙华镇10名学生完成学业。2007年,家乡遭受洪灾,他一马当先捐赠物资。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何洪明带头捐款捐物……截至目前,何洪明及其团队向社会捐款捐物累计价值200多万元。
征程万里,初心如磐。40多年来,何洪明始终以一个老兵的姿态,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党员的初心使命,以及退役军人的忠诚与担当。(曹成、陈元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