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微博#985名校硕士因本科普通被多家企业婉拒#引起众多讨论,搜索热门社交软件相关话题可以发现,在就业中因第一学历受挫的人不在少数。
图源:微博
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郑重表示,所有相关政策及文件中都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
然而,在2022年某省份定向选调公告中,某些职位对所招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本科学校定了标准,“必须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全日制本科学历学位。”
无独有偶,据法治日报报道,即将从北京某985高校研究生毕业的李敏(化名)却多次因为本科学历“污点”被部分企业拒之门外,“好像‘本科双非’标签似乎一直伴随着我,哪怕是寒暑假实习,用人单位似乎都很看重‘这个’。”
数据来源:研招网考研调查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无数看中“第一学历”的就业现实正在或已经发生,细想之下,如此现象之下却是社会价值的不良导向。
无数求职者由于第一学历歧视带来的阵痛,如何才能进一步缓解?对于此类现象,相信社会各界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公开数据可以发现,目前,我国有高等院校3000余所,其中985、211院校、“双一流”高校仅有百余所,占比约为0.4%。换而言之,所谓第一学历是985或211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只是极少部分。
可以说,第一学历歧视造就的是,招聘与就业之间供需关系的极度不平衡,存在非常明显的相关性。
因此,企业应该更加注重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不是单纯地看重学历背景。在招聘和评价员工可以更多地考虑候选人的实际工作能力、经验和潜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吸引更多有潜力的人才,也能够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高校也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不能简单追求升学率和学历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个性化发展空间,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对于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和支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此外,国内有关专家认为,还需要在法律层面对包括第一学历歧视在内的学历歧视形式予以明确。
就业是民生之本,破解唯“第一学历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改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学历在人才选拔和评价中的作用,重视所有人的平等就业权,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就业环境。(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