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铜梁:退役军人变身“新农人” 投身乡村振兴“新战场”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3-10-12 16:54:00 编辑:李柯佑

雨后的仲秋早晨,天气已经有些冷。铜梁区蒲吕街道沙心村一个鱼塘,不时有鱼儿随着渔网的收紧跃出水面,正在和工人们一起布网的王地伟忙出了一身汗。又到了起鱼的季节,买家运鱼的车早早就等在了旁边。

“这段时间已经连续卖了万把斤了,今天预计能起三四千斤。”王地伟手脚麻利地收网,又挽起袖子跳进水中起鱼,敏捷麻利的动作还能看出军旅生活留下的印记——他是一名有着十六年军旅生涯的退役军人,现任重庆铜梁区地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脱下军装后,他放弃稳定安逸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乡村振兴带头人”。

image.png

放弃“白领”机会回乡创业

今年42岁的王地伟曾经在广州服役,属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军种。2016年从部队退伍返乡的他,和所有复员战友一样,对未来面临选择:是选择继续留在大城市从事技术工作?还是当稳定安逸的“白领”?正当家人们在等待着他做出人生中这个重要选择的时候,王地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回老家创办农业园搞养殖。

这个念头并不是偶然迸发的。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家乡很多田地闲置,成了王地伟心里一道坎。另一方面,他经多方实地考察,相信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围绕农业农村寻找机会,是可以开拓出自己事业的。

然而这个决定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送你出去当兵就是为了跳出农门,怎么最后还要回来当个农民?”父母的不理解并没有打消王地伟的创业梦想。他耐心劝说家人,只要走对了路子,生态养殖经济效益高,同时因为需要较多的劳动力,可以为村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2017年,王地伟从一个养蛙池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养殖之路。创业初期,遇到了不少困难,技术欠缺,人手也不足……但他毫不气馁,拿出了军人敢拼敢闯的劲头。对技术“一窍不通”的他从零学起,虚心向他人请教,只要有机会就报名参加培训。

那段时间,王地伟在鱼塘边一待就是一天。但是在夏天,蛙和鱼依然陆陆续续死了不少,亏损了。不过王地伟认为,隔行如隔山,交些“学费”很正常。在重庆农科院专家指导下,农业园又陆续增加了鲈鱼、长江翘嘴鱼、银雪鱼等养殖品种。第二年,加州鲈鱼及翘嘴鱼年产值达80余万元,坚定了王地伟生态养殖的决心。

image.png

把农业种养做成链条产业化

在养殖过程中,王地伟发现本地四大家鱼发病死亡率高,市场价格不稳定,两湖两广气候环境适宜养殖的长江翘嘴、加州鲈鱼、黄颡鱼等,在运输途中又使用了一些必要手段,使鱼的品质口感发生了改变,“利用好技术创新做绿色无污染、可持续高质产品,还能多季节上市,肯定有自己的竞争优势。”

在农科专家指导下,王地伟在本地率先采用了井水流水循环池,提高鱼塘的含氧量,增强鱼肉口感品质。这种养殖模式不但获得了铜梁区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大赛农业组第一名,还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王地伟养的鱼逐渐走进铜梁和周边多家超市和水产品店,产品供不应求。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王地伟并没有满足于只顾自己事业,而是琢磨怎样把市场需求与家乡实际相结合。不仅自己的基地常年吸纳了十多人务工,每年还帮助村里及周边村十几家养殖大户销售产品近200万元。王地伟也连续三年被铜梁区评为致富带头先进个人,今年还获得铜梁区“最美退役军人”和“十大新农人”荣誉称号。

“平时我在基地负责割草、喂鱼,打扫周边卫生,工作量不是很大。”在基地务工的李孟会说,自己在这里干了好几年了,家里有病人需要照顾没法出去打工,在家门口有份事情做很满意。

一步步实现绿色种养殖梦

这几年,王地伟在学习、探索和实际操作中不断发展农业园,不仅养鱼养蛙,还发展起了果树种植,面积也扩大到近百亩。对这份倾尽自己心血的产业,王地伟凡事亲力亲为,日夜兼程管护鱼塘,每天几乎吃住在塘边。只有一次例外,在去年夏天本地发生山火期间,尽管自家鱼塘面临干旱缺水,但是收到民兵征召,他立即随队奔赴永嘉、围龙起火点,连续奋战几天几夜参与灭火。

“现在我们采取农业种养结合的模式,在稻田里养殖美蛙、稻田鱼、土泥鳅和小龙虾。利用蛙吃虫,稻吸收蛙、鱼的排泄物,保证了水稻自然生长和鱼蛙共生共养,如此循环互利模式,节约了空间,降低了成本,从而提高了稻田里的经济收入,并且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现在讲起“养殖经”,王地伟已经头头是道。

此外,他还在基地运用生态水产养殖管理软件,实现网上云监工和自动投喂增氧,以及全自动感应报警。在引进新品种、掌握新技术的同时,还创新销售方式,在互联网平台短视频推广销售,成了一名乡土网络达人。今年,农业园预计年产值能达到一百余万元,绿色种养殖的梦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如果没有当过兵,没有党和政府的帮助,就没有我今天的事业,我会继续努力奋斗,扩大规模、提升品质,和乡亲们一起把日子过得更红火。”王地伟信心十足地说。(李慧敏/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