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专题协商我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为重庆全面促进消费提质扩容献计出力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2023-09-15 09:34:32 编辑:珍珍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具有很强的消费引导和带动作用。2021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五个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两年过去,重庆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培育建设交出可喜成绩单——我市8月中旬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全市社零总额两年平均增速3.8%,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3%;今年上半年全市GDP增长4.6%,社零总额、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2%、5.0%。

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真正成形,重庆还需在哪些关键环节上精准发力?9月12日,市政协六届十四次主席会议就此开展专题协商。来自相关领域的政协委员和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掀起“头脑风暴”,聚焦国际化、品质化、特色化、便利化“四化”路径,为重庆全面促进消费提质扩容,打造“国际消费资源集聚地、国际消费创新引领地、国际特色消费目的地、国际消费环境标杆地”凝聚智慧、献计出力。

聚焦“国际化”

做好扩大内陆开放文章

成为全国首个拥有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五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开通国内外航线超过370条,西部陆海新通道辐射119个国家(地区)的393个港口……两年来,重庆加快建设面向全球、便捷高效的立体交通网络,增强与全球消费资源的连通能力,成果可圈可点。

然而短板也不容忽视。目前,我市国际航空骨干网络通达能力不够强,国际品牌集聚度不高,全市首店量少质低,国际消费流量偏低,免税经济布局不优,结构低端单一,覆盖群体偏窄等。

如何破解这些短板?市政协人资环建委副主任、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黄承锋认为,应聚焦“国际化”,做好扩大内陆开放这篇文章:“系统推进公铁水空国际通道体系培育和建设,引导航空公司优先开发重要国际公商务航线、‘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航线、服务本地产业发展需要的货运航线。同时提升重庆航空枢纽中转效能,推动海关、边检等扩展通程航班适用范围,支持机场、航空公司推出中转服务产品,吸引更多国际客人选择重庆作为出入境点。”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应加快聚集“世界名品”,提升消费含金量。市政协委员、渝中区税务局督办漆星建议,以首店经济为抓手促消费提质升级,按全球首店、亚洲首店、中国首店、西南首店、重庆首店分类明确奖励标准,招引开设全球性、全国性品牌首店,开通服务“绿色通道”,构建“首店+”功能体系,激活经济活力。

聚焦“品质化”

打造更多标志性场景

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功能完善、品质上佳的标志性场景势在必行。

市政协经济委副主任、江北区政协主席刘汉华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商圈的角度,建议升级解放碑-朝天门、观音桥世界级商圈,高标准建设中環万象城、长安文化国际商业街、陆海国际中心、新华时尚城、大都会等国际消费新地标,优化升级国际消费新供给,构建品质消费“加强版”。他还呼吁坚持生态业态共融,推动绿色低碳消费引领时尚潮流消费风向标,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精心打造文化磁场,培育高品质文创街区、演艺空间等文旅消费新业态和本土优势品牌,以文化赋能带动商圈文旅消费。

“夜间经济是激发商业活动潜力,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新动力。”市政协委员、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苓玲建议,擦亮我市夜间经济“金名片”。精准对接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做全“吃住行游购娱”夜间产业链条,形成餐饮、购物、文化、体育、竞技、表演、康养等夜间经济产品集群。发展云旅游、云购物等线上线下一体化消费新业态。以“场景设计+主题营造”打造夜间经济文化IP,创新消费场景。深度挖掘我市历史文化元素,以“重庆人讲重庆故事”拓展老字号产品、非遗产品。紧跟时代潮流,开发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开发多元化的体验类项目,扩大夜间消费规模。

聚焦“特色化”

加速释放消费新活力

无特色、难聚客。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好“特色化”这张牌至关重要。

市政协委员、市发展改革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处处长王波表示,虽然近年来重庆叫响了“不夜重庆”“美食之都”等消费名片,城市魅力彰显,但在消费引领带动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将天然流量和独特魅力转化为产品、品牌的意识不强,新兴消费业态创新不够。对山水文化资源特色挖掘不够,游客“打卡”多、深度游少。

他建议培育打造新品牌新模式新业态的试验田,加强科技赋能,创建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新场景。加强数字赋能,引导实体商业全方位数字化转型,推动直播电商等高质量发展,打造全球新零售发展高地。加强文化赋能,做优做强动漫、游戏、音乐等文化内容产品,培育电竞、冰雪运动、极限运动等消费新模式,推动重庆山水人文元素充分融入消费品牌、消费场景。

市政协经济委副主任、市商务委副主任王珏也认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注重特色化发展,应突出“山城”“江城”“桥都”城市名片,做靓“不夜重庆”“山水旅游”“火锅之都”“8D魔幻城市”等特色消费品牌,打造“云端天台”“惬意江岸”“后街支巷”等地标场景,加快商文旅体消费扩容提质,培育数字消费“住业游乐购”全场景,加速形成线上和线下、商品和服务、流通和生产深度融合的消费市场体系。

聚焦“便利化”

营造舒适便捷的消费环境

消费环境是影响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因素。市政协常委,民盟九龙坡区委会主委、九龙坡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建调研发现,我市消费软环境还有一些短板,消费者满意度还有待提升。

“消费争议多,负面影响传播就快。”刘建建议加快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地方立法,不断丰富消费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具箱。针对旅游消费,探索设立消费权益保护专项基金,在机场、高铁站等枢纽场所设立消费投诉退赔快速通道。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消委会组织、行政监管部门等主体,常态化开展数据监测分析,大力推进消费监测领域数字化变革,为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数据支撑。

王波也建议,以消费者为中心,系统加强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更新提升,营造舒适、便捷的消费环境。包括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完善商业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优化消费服务体验。加强城市整体营销,持续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提升重庆消费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