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人员年纪较大、文化程度偏低,碰上事儿自己“办不了”“拿不定主意”。很多时候,往往是会开了,事情推进不下去。这是许多村镇在基层治理时面临的“通病”。
如何“对症下药”?作为全市基层智治第二批试点乡镇、荣昌区首个全域数字乡村试点镇,龙集镇不断探索全域数字化治理新方法,尝试用更加“智慧”的方式为老百姓通堵解难——
“太感谢你们了,让我们一家人没花一分钱、也没跑冤枉路,就解开了20多年的心结。”8月22日,在龙集司法所,六合村村民老李前来向调解员道谢。原来就在上个月,龙集通过在全区首创的“云坝会”,用线上线下同频的方式成功调解了老李家的房屋产权纠纷。
老李名叫李昌祥,有三个哥哥,他是“老幺”。当年老李夫妇婚后外出务工,寄钱回家由父母代为修了住房,房屋产权当时登记的是父母的姓名。时隔多年,如今父母均已去世,老李准备再次修缮住房时,却发现自己不是房屋产权所有人,房子不能动。于是,来到龙集司法所寻求帮助。
想过户,必须拿到法院的执行文书。“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厘清事实。仅靠打电话无法核实真实性,最好的办法就是‘云坝会’。”龙集司法所所长蒋建秀介绍,为此他们召集当事人、见证人、调解员“面对面”坐在一起,以开放式调解方式进行,公信力更强。
“我自愿放弃该房屋的继承权……”调解当天,通过“云坝会”的远程设备,老李在外务工哥哥们的声音实时传输了回来,在村民们的见证下,四兄弟心平气和地化解了纠纷。
“这不是个例,最近我们陆续接到多起这样的房屋产权纠纷,群众头痛得很。”蒋建秀介绍,房屋产权事关群众居住幸福感,这些纠纷不解决好,容易转化成基层治理中的“雷点”,而这些纠纷通过“云坝会”,能得到及时解决。
“云坝会”不止化解纠纷“有一套”,在基层治理的其他方面也“有作为”。
“要想提升基层治理软实力,产业发展是一大关键。但是目前留守农村的人员年龄偏大,子女‘不在场’,老年人又做不了主,村级特色产业发展阻力重重。”龙集镇有关负责人表示,如何让子女“在场”?这时,“云坝会”就有了“用武之地”。
每天起早贪黑,地里的庄稼也卖不上几个钱,清河村的贺际清夫妻俩没少为此发愁:“上了年纪,下不了重力。想干活增加收入,又找不到好门路。”
变化发生在不久前的一场“云坝会”上。
“今天组织召开‘云坝会’,主要是想听听大家对我们小院经济发展有什么好的建议,特别是咱们小院今年新建了一家‘数字蜂场’,蜂蜜产量有了显著提升。大家对蜂蜜养殖有想法吗……”清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军抛出话题。
“我从来没养过蜜蜂,不知道干这个靠谱不。”贺际清说出了顾虑。
“听了村干部介绍,我觉得挺靠谱。这活不用下重力,可以试试……”视频另一头,贺际清的女儿听村干部介绍了养蜂技术、成本与效益后,劝父母放心干。有了孩子的支持,贺际清夫妻俩有了底气,回家就试养了几桶蜜蜂。
贺学虎养10桶、古方容养5桶、郑明禄养3桶……当天,通过视频连线,10多名当地留守村民与外出务工子女“同频”对话交流,不少村民都开始尝试养殖蜜蜂增加收入,共同推动发展“小院+”特色经济。
张军算了笔账,“上次召开‘云坝会’后,近期我们村有6户村民加入养殖,共计养殖35桶蜜蜂,一桶蜂蜜一年能卖出700元,预计可为群众增收两万多元。”
小小的“云坝会”,带来了一系列“化学反应”。龙集镇有关负责人介绍,“一来更加透明直观地打通了乡村基层治理中不少的堵点、难点问题;二是拉近了在外务工村民之间的距离,消除隔阂,让他们及时了解到家乡建设和发展情况,为数字乡村建设增添‘人力’与‘智力’。”
如今,“云坝会”在服务该镇基层党建、经济发展、平安法治、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都发挥出积极作用。“云坝会”上线短短两个月时间,已推动解决2个小院发展问题,成功化解6起纠纷,帮助群众解决疑难问题30余件,收集民情民意40条,线上接受群众咨询300余次,有力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新时代要有新的工作方法,‘云坝会’其实就是一种新的群众工作方式。通过‘云坝会’,向老百姓展示数字应用其实并不‘高大上’,它就在大家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该负责人表示。
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任重道远,龙集镇的数字乡村探索之路还在继续。(郑光慧 谭玲/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