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看黔江㉙】 听南溪号子 品非遗余韵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2-07-27 16:54:10 编辑:珍珍

重庆市黔江区鹅池镇南溪村风光秀丽、民风淳朴,是土家族集聚地。该村6个村民小组,居住着450多户土家族村民。村民居住的大多是土家木质吊脚楼,当地人保留着土家族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习俗。村民们千百年在劳动和生活中形成的南溪号子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遗项目。近日,黔江区融媒体中心“一村一品”大型系列报道采访组走进南溪村,感受了南溪号子天籁般的歌声魅力。

image.png
俯瞰南溪号子发源地   田鹏/摄

历史渊缘悠久

南溪村距鹅池集镇约30分钟的车程,地处峡谷中,南溪河从峡谷中穿越而过。采访组一行在驱车进入村落的途中,就已经被公路沿线的绝壁峡谷和苍翠草木深深吸引。沿着盘山公路下到谷底进入高山环绕的村子后,只见民居错落有序地散布在一片稻田中。

“南溪左右两面坡,男女老少会唱歌。沿河两岸号子起,砸断悠悠南溪河……”一行人尚未抵达南溪号子的传承基地,一阵悠扬、激荡的山歌声便响了起来,一行人不由得加快了脚步,迫切地想要看到唱歌的人们。

image.png
即兴演唱

“南溪号子之所以在这里发源和传承,与这里的人文环境和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它以百科全书的形式,教会人们学习、生活和劳动。”随行的鹅池镇党委宣统委员刘栋告诉笔者。据介绍,南溪号子2006年被纳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当时的南溪号子濒临消亡,仅有7位传承人;二是南溪号子起源可追溯到唐朝,它最开始的雏形,其实就是土家农民在劳动中解乏鼓劲的劳动号子和山歌号子,是当地村落的原生态音乐,而且南溪号子只有音韵,因为它基本上都是属于即兴创作,没有固定的歌词;三是内容涉及土家族历史、地理、民间传说,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

非遗余韵无穷

南溪号子在劳动、生活中产生,在劳动、生活中唱响,在劳动、生活中丰富,它与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成为南溪几十代人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清早起来上山坡,我背上背个猪草箩,我一是出门打猪草,我二是出门望情哥……”当日,南溪号子的几位传承人即兴给我们来了一段,粗狂而又高亢的号子声音,在山野里久久回响,一行人只觉回味无穷,想要跟着唱却发现音太高只能勉强跟着和几句。

笔者了解到,南溪号子的基本唱法为一人领喊,二人或三人扮尖声(即喊高音),三人或更多的人喊低音,众人帮腔,从而形成高中低声部互相应和、在山野间悠扬激荡的天籁之声。其代表作品有《九道拐》《三台声》《喇叭号》《南河号》《大板腔》《打闹台》等。

南溪号子的唯一女传承人冯广香说:“南溪号子是我们在哪里做活路(劳动)就在哪里唱,大多是劳动生产时唱的。比如说我手头拿了一把锄头,我就唱‘我手杵锄把软如棉,蜂糖拌饭,饭也甜’;背上背个背篼,也可以唱‘背起背篼去摘李,李甜个大’好爽口’。也有其它的号子,比如先前我们给你们唱的是情歌号子的内容。”

那么南溪号子究竟是从什么时候有的呢?传承人李绍俊自豪地告诉笔者:“南溪号子历史悠久,我们的先辈们大约从唐朝就开始流传了,至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2006年入围了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都有很多人慕名而来,听我们唱南溪号子,其中不乏外国友人。”

image.png
冯广香介绍南溪号子

传承后继有人

如今,村里能掌握南溪号子全部“喊法”的艺人仅剩6人。他们是杨正泽、冯广香、胡兴泽、李绍俊、李元碧、李永坤。年龄最大的冯广香和李绍俊,夫妻俩都已80多岁了,年龄最小的李永坤也快70岁了。老人们说,他们年轻的时候,南溪号子人人都会唱,都能唱。如何将这项非遗文化传承下去,成为了他们心中的头等大事。

2010年以来,当地政府在村里和学校建立起了两个传习基地。暑假期间,南溪号子传承人在基地开起了免费的传习班。村里的孩子每天一早来到这里学习南溪号子,感受传统文化的快乐。

image.png
教孩子们唱南溪号子

“暑假期间来学这个南溪号子,不仅丰富了我的暑假生活,让枯燥无味的暑假变得有趣,还让我们了解了家乡的文化。尤其是老人们真的很辛苦,这么热的天气,每天耐心地教我们唱歌,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放暑假在家的杨洪强告诉笔者。

据介绍,村子里每天都有10多个孩子到冯广香家里去学习南溪号子,几个老人们轮流着免费给孩子们上课,唯一的愿望就是想让他们把南溪号子传承下去。

南溪村党支部书记杨岸告诉笔者:“为了保护和传承好南溪号子,近年来,我们当地学校通过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和活动课程,把南溪号子变成学校文化的特色内容,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更有效地保护、推广、传承了南溪号子,学校成为了南溪号子传承的主要基地。这个暑假差不多有100人左右,来村子里的南溪号子传承基地学习。下一步,我们打算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南溪号子演唱平台,让南溪号子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为乡村文化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田丹   黄英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