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铜梁:“移民”支书向以富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2-05-17 16:45:58 编辑:李柯佑

初夏的铜梁,天气已经热了起来。重庆市铜梁区侣俸镇石蛤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党支部书记向以富在岗位上忙乎着,手头的事和电话几乎没断过。

“不是中高风险区,回来立即报备开证明做核酸检查,还要居家观察……”“这段时间气温高了,你们村小组那里森林防火要注意……”……听向以富说话,完全是个本地人。只有偶尔一句话带着的语气词,才让人想起他老家在云阳。

image.png

二十年前举家迁铜

2001年,随着三峡百万移民工程的推进,时年29岁的向以富从云阳县高阳镇团堡村举家迁到了铜梁侣俸镇石蛤村。

从响应号召带头搬迁,到住进石蛤村的新房子,只有半年时间。当时还在外地打工的向以富都还没来得及提前到铜梁实地探查一番,就直接到石蛤村成了一名“移民”。

尽管“打头阵”的老父亲多次介绍了铜梁的情况,还欣喜地给他打电话“这边地平坦,挨着房子好种庄稼”,但向以富仍一度对前路充满迷茫。“当时对迁到铜梁后如何发展根本没有思路,但是支持国家建设义不容辞。”

迁到石蛤村以后,面对新环境,气候的不适应好克服,风土人情的差异适应起来难度却很大。但是老父亲的话,和当地党委政府的贴心安置,让向以富决定结束多年的打工生涯,在石蛤村好好扎根下来。

image.png

“移民”当上了村干部

首先注意到这个年轻人的是时任石蛤村党支部书记的谭芳昆。“这个人热心肠,村民之间有啥子纠纷他都去调解,村里有工作他都很支持。”回忆起往事,老支书历历在目。

向以富和其他几十户来自云阳和巫山的移民来到石蛤村的时候已是5月底,当时分到各家各户的地都种上了稻谷,要等到秋收之后才能真正用上。一时间很多人都没了事做,有些年轻人就三五成群闲逛,还和当地村民时不时产生矛盾纠纷,向以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移民和本地居民本是一家人,党的政策好,让我们居有定所,我们不能因为一点小问题就给政府添麻烦。”父亲向可绳在移民中是长者,说起话来自然有些份量。每当这个时候,向以富就把老父亲“搬”出来耐心劝说,父子俩自愿担当起移民与本地居民、本地基层政府的“润滑剂”。

后来不仅是涉及移民的事,村里家庭、邻里一些常见的纠纷,当事人甚至连村干部都找到向以富来调解。不管大事小事,他从不推诿、敷衍了事,成了村里有名的热心肠。

2004年,村里因为修公路要占用一定的田土,向以富积极带头,将自家的地协调出来,当时邻居杨泽英不乐意,向以富上门劝说还反问他“你一个外头来的管什么闲事?”

向以富没有气恼,耐心地给她讲道理:“我们都是石蛤村的人,路修好了我们都受益,不用再走烂路了……”最后,杨泽英终于同意协调换地,便民路修到了家门口。

“要带领全村人一起致富!”

来到石蛤村没几年,在老支书的介绍下,向以富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2014年,他在组织推选下进入村委会工作,并在2017年担任了村主任。

一个外来“移民”,怎么就得到了本地村民的拥戴?

石蛤村民李广英给出答案:能吃苦,点子多,就想把我们村好好发展起来。

为了全心全意办好村里的事,向以富干脆关了营业多年的自家药房。此后,无论栽苗还是丰收,无论疫情防控还是修路平地,村里每个角落都少不了他忙碌的身影。正是一件件暖心“小事”,让村民们对向以富的信任度越来越高。

当上村主任后,向以富对今后全村的发展更是有了清晰的规划:一是凝聚人心,发挥党员带头作用,让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谋生产、谋发展;二是发展苗木、果蔬产业,通过利益链接机制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

说干就干,向以富做通了不少村民的工作,流转400亩土地引进业主建起了花卉苗木基地。像李广英这样的村民,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支持发展苗木产业,还进入基地务工,有了一份家门口的稳定收入。

2019年,书记主任“一肩挑”以后,带领全村3000余名村民致富成了向以富新的使命,他通过村集体经济也建起花卉苗木基地,并联系了一家蔬菜分拣加工企业,不仅让村集体有了每年6万的保底收入,还解决了近60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如今的石蛤村,苗木基地、蔬菜基地、葡萄园、草莓园、农家乐……家门口的就业机会一个接一个,这里成了侣俸镇外出务工人员相对较少的村。

“下一步,我要发动村民集中种植蔬菜水果,扩大村集体经济,带领全村一起致富。”向以富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今年石蛤村村集体收入预计能达到30万元。

“党委政府和村民从来没有拿我们当外人,我们早就没有‘移民’的标签了,和向书记一起过来几十户村民都是地地道道的石蛤人。我们要借助乡村振兴的春风努力发展生产,过上更好的生活!”村民冉红田说。(李慧敏/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