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化丰产的花椒树。江津区委宣传部供图
重庆市江津区是长江进入重庆的第一站。近年来,为修复长江及其支流所流经区域的生态环境,重庆市在本世纪退耕还林工作中,以花椒作为主要树种,2002年以来增加种植花椒19.3万亩,占到了全区39.51万亩退耕造林地的近一半,至今全区已形成53万亩花椒种植规模。
放眼全国市面流通的保鲜花椒
每100颗中就有85颗来自江津
“在全国范围内销售的保鲜花椒,有百分之八十五产自江津。”在重庆骄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保鲜花椒生产车间内,总经理聂果向一江碧水向东流主题报道团一行讲解到骄王保鲜花椒品牌的创立过程。
在高度自动化的生产车间内,一颗颗鲜花椒经历过清洗、杀霉、降温、分装、抽真空、冷藏等工序后就成为了袋装保鲜花椒,只需再经过人工抽检、维护环节后,便会带着最地道的江津麻味,奔赴全国各地。
“骄王的保鲜花椒日产量在80吨以上,多的时候可以达到100吨。”聂果介绍,作为国内保鲜花椒的首创品牌,骄王在数量和质量上有着双重保证。
江津发展花椒已有40多年历史,是原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花椒之乡”,江津九叶青花椒更是位列中国花椒“四大名旦”之首。
最早推行花椒规模化种植的江津区先锋镇,如今九叶青花椒产业规模达12.8万亩,2021年实现花椒产值11.7亿元,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青花椒种植镇。这里不仅孕育了骄王等花椒加工龙头企业,2021年实现花椒产值11.7亿元,也惠及了当地6.3万名椒农,实现人均增收近2万元。
既能绿山,又能富民,江津区花椒产业成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退耕还林规模化种植花椒
无论生态账、民生账、经济账都划算
自1978年江津先锋镇花椒种植兴起以来,江津花椒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分散零星种植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转变,从单纯的种植业向加工贸易综合经营转变,从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向现代化的农工贸联动转变几个阶段。
特别是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江津区林业局确定本地良种——九叶青花椒作为退耕还林主推树种,优先安排退耕还林计划,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的联动机制,迅速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带动了江津花椒产业的大发展。
“青花椒作为退耕还林主推树种,无论生态账、民生账,还是经济账都划算。”江津区先锋镇林业高级工程师、九叶青花椒技艺非遗传承人肖国林谈到。
第一笔是生态效益账,花椒树的根系不仅浅,还很发达,能抓牢表层土壤,保水、保土能力强,种植花椒树有效解决了早年间水土流失的问题。
第二笔是社会民生账,花椒还有很好的经济价值,早在1992年先锋青花椒大规模推广种植初期,鲜花椒单价就可达2元/斤。如今随着育苗、矮化丰产、病虫害防治等成套技术体系的提升,江津青花椒量质齐优,已然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富民树”。
第三笔是经济效益账,近年来江津着力推进全区花椒产业上档升级,推进花椒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区现有较大的花椒加工企业30余家,种椒农户28万户,江津花椒品牌价值达59.35亿元。这里不仅建成全国最大花椒交易市场——江津区花椒综合交易市场,在全国首创“花椒银行”联农带农富农,还打造了一批观光采摘节、稻田音乐节、农耕文化体验等文、体、旅、农融合品牌活动,持续延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两山+生态产业”,取得良好成效。
如今,以“椒”为核心的加工、商贸、文旅产业链条在江津这片土地上“全面开花”。江津花椒已成为重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张“名片”,是江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柱产业,也成为了修复长江生态、绿山富民的一抹最美底色。(岳芷亦/文 江津区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