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区中塘镇双石村最高海拔1200米,曾是区级深度贫困村,双石有山,山名“马岩”。曾经的双石村,生存条件恶劣,民谚流传“马岩上下三层岩,红苕洋芋顿顿来”。2017年11月,驻村扶贫工作队进驻双石村后,把茶叶作为村民增收的脱贫产业来发展,经过几年努力,双石村发展1600亩绿茶和4500亩油茶,并开办了制茶厂。村民亲切地将长满茶树苗的撂荒地称为“脱贫茶园”。近日,笔者走进双石村,走进“脱贫茶园”,感受这一山一茶,一茶一景。
双石·景
十里八乡遍地茶,春风一夜冒新芽
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之巅,一片层层叠叠的茶园,坐落于青山绿水间。又是一年春茶开采时,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齐的茶树吐露新芽,茶香满园。片片嫩绿,仿佛浓缩了整个春天的生机和绿意,处处生机盎然。在茶园的四周,群山将茶园环抱,山上草木茂盛,一片葱葱茏茏。五彩缤纷的山花纷纷绽开笑脸,给这苍翠欲滴的山色增添了许多色彩。
一阵微风吹来,茶树成片地摇摆起来,发出沙沙的声音。小鸟也叽叽喳喳地唱起歌来,美丽极了。远远望去,碧绿的茶园,一眼望不到边,蔚蓝的天空和绿色的茶园融为一体。
清晨,茶农结伴上山,挎着小竹篓穿梭于茶园中,按照单个芽头的标准,一双双巧手上下翻飞,在翠绿的茶垄间熟练地掐采新茶嫩芽。
双石·采
茶香满山岗村民乐开颜
对于双石村民来说,春是收获的季节。春日的阳光和雨露,以及一年来增收的希望,都藏在了这一片片嫩绿的茶叶里。
清明节前,村民们便活跃在一垄垄修剪整齐的茶园,忙于收获今年的第一篮“茶经济”,伴随着指尖在茶叶间飞舞,一片片绿芽装入篓中,村民抖了抖竹篓,脸上乐开了花。
据茶农胡泽军讲,采茶是有讲究的,不能随便乱采。主要的技巧就是茶叶不能掐,只能掰,必须要达到“一叶一芯”,因为要求严格,茶叶采起来就慢,一天一个茶农只能采2—3斤鲜茶叶。
“全村实际茶园面积在1500亩,今年可投产的茶叶面积在1200余亩,现在我们全村每天上山采茶的茶农有150—160人。”中塘镇双石村驻村第一书记王运洪每天活跃在茶园里,看着茶叶丰收,脸上难抑喜悦。
茶农将茶采摘后,送往淼华茶厂,茶厂的工人师傅们对茶叶进行抽湿、凋萎,达到后面加工的标准之后,就进行杀青、成型、炒干,最后一部分做成龙井扁茶,一部分做成毛峰。
成品的茶叶茶香四溢,泡上刚烘焙的茶叶,满口清香,沁人心脾。茶农们从清晨忙到深夜,整个双石村的春天,都是一派忙碌丰收的景象。
中塘镇双石村党支部书记向国永还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像这样的成品茶,能够产6000斤,按500块钱一斤,产值能达到300万元,带动了170余户种茶户,户均增收12000元。
双石·富
撂荒地变经济林“扶贫树”结“致富果”
“马岩三层岩,红苕洋芋顿顿来。”这样一句顺口溜,曾经用来描述中塘镇双石村自然条件的恶劣和老百姓生活的贫困。
如今,再次踏上这片土地,见到的是满山的经济林,已经初见实效的成片茶园和镶嵌在山间的各式小洋房。
寻常百姓的餐桌,再也见不到“红苕洋芋顿顿来”的场景。
随着产业发展越来越好,青壮年返乡创业的越来越多。他们不用再背井离乡,只需守着这片产业就可以致富奔小康。
曾经的撂荒地变成了现在的经济林,曾经种下的“扶贫树”,已经结出了“致富果”。这片老百姓口中的“脱贫茶园”也正在让双石村村民的生活发生着蝶变。
王运洪向笔者透露,目前茶叶发展已经有1500余亩,油茶发展有4000多亩,茶叶完全投产以后,可以实现产值900余万元,油茶完全投产后可以实现产值1000余万元,下一步,双石提出了“建设双石三元,打造美丽双石”的构想,把双石建设成为一个美丽、宜居的好地方。
(黄英、田丹、杨敏/文 图片由黔江区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