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慢行系统建设“十四五”规划》出炉 高质量推进四个板块的重点任务建设

发布时间:2022-02-11 16:57:04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珍珍

2月11日,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印发了《重庆市慢行系统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十四五”专项规划之一,为重庆全市首次开展慢行系统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是引领重庆全市“十四五”慢行系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依托山水特色本底  打造山城特色慢行系统

据了解,城市慢行系统是以步行、自行车等“非机动交通”为主体的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拥堵、减污降碳、疫情防控及人口老龄化等多重复杂形势挑战下,科学谋划慢行系统“十四五”规划与建设,符合当下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新时代发展特征,既是城市品质提升、城市路网更新、交通缓堵促畅、创建绿色出行行动的重点任务,也是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然要求,关系民生、意义重大。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重庆市慢行系统将依托山水特色本底,构建以人为本、彰显特色、传承文化、舒适便捷的高品质山城特色慢行系统,将围绕“3+R(融合)”体系,重点打造山城特色步道品牌,因地制宜鼓励发展自行车交通,优化提升立体步行过街品质,倡导构建“慢行+”高品质融合出行体系。

山水之城 摄影:罗毅

《规划》还表明,力争至“十四五”期末,重庆全市山城步道总里程达到2200公里,中心城区900公里;重庆全市自行车道达到450公里,中心城区100公里;重庆全市立体过街设施达到1200座,中心城区960座;重庆全市道路人行道达到14000公里,中心城区7000公里。中心城区人行道完善提升总里程达到2800公里。

创建绿色出行行动 推进四个板块重点任务建设

据悉,《规划》将结合总体目标,以创建绿色出行行动为导向,高质量推进山城步道、自行车道、立体过街设施、道路人行道等四个板块的重点任务建设。

重点打造山城特色步道品牌。中心城区构建集“街巷步道、滨江步道、山林步道”为一体的高品质山城步道网络。依托“两江四山”等自然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强化“两江四岸”主轴功能,有机串联“山、水、城、桥”城市空间,推进“两江三桥”步道系统建设,做靓长嘉汇、广阳岛等城市新名片,打造山水绿色交通集中展示窗口。主城新区依托生态人文资源、山地生态公园等自然资源打造魅力都市休闲步道。两群根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建设要求,建设绿色生态旅游步道。“十四五”期间,重庆全市山城步道新增927公里,中心城区新增728公里。

因地制宜鼓励发展自行车交通。中心城区要提升绿色交通出行比例,在有条件的平坦地区,积极推进自行车道网络建设。在轨道、地面公交站点周边,积极发展自行车接驳交通及配套停放设施,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主城新区依托人文资源、生态公园打造特色休闲自行车道。鼓励“两群”依托旅游资源、民俗风情建设旅游观光自行车道。“十四五”期间,重庆全市新增自行车道181公里,中心城区新增54公里。

优化提升立体步行过街品质。中心城区重点围绕轨道站、公交站、学校、医院等人流聚集区域,打造连续、舒适、安全、便捷的立体步行过街通廊。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与周边建筑物、公交站、轨道站等衔接,倡导安装电动扶梯或垂直电梯,积极设置风雨连廊和提示盲道。聚焦老年人、儿童、孕妇、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倡导“车让人”的理念,在有条件的路段尽量采用平面过街形式,让城市更“温暖”。其他区县结合过街需求较大、人车矛盾突出地区,因地制宜建设立体过街设施。“十四五”期间,重庆全市新增立体过街设施76座,其中中心城区新增48座,同步配建电梯比例达到60%。

倡导构建“慢行+”高品质融合出行体系建设。积极强化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功能区等有效衔接,大力推进慢行友好人行道品质建设,完善人行道网络,优化改善提升出行环境。积极推行“慢行+公共交通”绿色交通发展模式,倡导构建“慢行+景区”、“慢行+商业”等绿色出行体系,打造全天候、无障碍、强接驳、高连通的慢行网络。“十四五”期间,重庆全市道路人行道新建2700公里,中心城区新建1300公里,重点针对中心城区现状道路人行道,完善提升2500公里。

“十四五”时期是多重战略机遇的叠加期,城市慢行系统设施建设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重庆将抢抓机遇、 主动挑战、因地制宜、精细治理、塑造特色、激发活力,努力构建慢行系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彭会/文   罗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