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重庆市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和《重庆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新闻发布会。据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王卫介绍,规划坚持高站位,聚焦高质量,突出大健康,推进改革再深化。到2025年,全市建成三级医院100家,创建国家医学中心1个。
“十三五”末,重庆人均预期寿命达78.15岁
“十三五”时期,我市坚决贯彻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围绕“363”工作路径,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协调发展。“363”具体指深化三项改革、聚焦六大任务、着力三个强化。
例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结束60多年“以药补医”历史;深化生育服务管理改革,深入实施母婴安全和健康儿童行动,全面两孩政策积极效应持续显现,全市累计出生164.65万人,其中二孩占40.89%;聚焦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新增三甲医院8家,建设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个,新增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20个;聚焦人才科技创新,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新增国家级人才30余名;建成“美丽医院”45家、“智慧医院”44家等。
在脱贫攻坚方面,坚持精准施策。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增加到33个,覆盖6.99万人。坚持精准帮扶,开展“院院结对”98对,全市56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1105名医务人员参与对口帮扶,实现区县二级甲等医院的全覆盖;坚持精准投入,统筹投入资金38.46亿元,改扩建贫困区县医疗机构1275所,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成达标率100%。
“十三五”末,我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15岁,婴儿死亡率下降至2.92‰,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9.52/10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3.01%,各项健康指标在西部处于领先地位。
到2025年,新增25个左右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
据介绍,上述两个《规划》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和高质量医疗体系。到2025年,全市建成三级医院100家,创建国家医学中心1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5个,建设市级区域医疗中心4—6个、市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10—15个。建成一批“美丽医院”和“智慧医院”。
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我市将依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部分市级高水平医院,共同创建创伤、神经、呼吸等专业类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强化医疗服务高端引领。构建“两专”体系,实现“一区两群”均衡性布局。例如,分梯次打造呼吸、重症和肿瘤等“国家、市级、区县”三级临床重点专科。到2025年,新增25个左右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市级重点专科100个、区县级重点专科100个。
针对健康危害大、专科联合诊疗要求高的疾病,建设以市级诊疗中心为龙头、区域诊疗中心为骨架的专病诊疗中心,提高对重点疾病救治能力。到2025年,建成20个病种50个左右诊疗中心。
以医疗技术发展和医疗质量安全为核心,支撑市内高水平医院建设,推动疑难重症救治、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综合管理等能力取得突破。到2025年,在“一区两群”部署4—6个区域高水平医院。
此外,加强医疗服务建设,发挥县医院龙头作用。包括深入推进“千县工程”,重点加强城口、彭水等16家县医院“6大中心”建设,补齐县级医院医疗服务和管理能力短板,到2025年,力争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对黔江、巫山等14个区县实施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利用5年的时间,进一步缩小城乡医疗服务水平的差距,建强分级诊疗体系的县域龙头,到2025年,满足县域居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成渝两地将实施电子健康卡互认
市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何丽芳称,“十四五”是我市老龄化加速发展时期,老年健康服务需求加大,我市将着力打造完善以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其中,建设以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老年病医院为引领,各级医疗机构老年医学科为支撑,各类接续性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机构等为基础的“全链条”老年健康服务三级网络。
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上,将推进区域医疗协同服务,探索组建医联体或专科联盟,推进跨地区医师多点执业。建立远程数字化医疗协作系统,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实施电子健康卡互认、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在两地医疗卫生机构、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搭建互联网的诊疗信息平台、远程会诊系统,推进两地“智慧医院”共建共享等。(李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