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融入“双城经济圈” 逐浪长江争一流

发布时间:2021-12-15 14:04:55 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珍珍


巴蜀一家亲,川渝一盘棋。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国家战略机遇之下,川渝两省市处处涌动着跨越前行的澎湃力量。

宜宾,就是其中一名的“弄潮者”:2019年、2020年,宜宾GDP增速连续两年摘取全省第一;2021年前三季度,宜宾继续领跑全省。同时,宜宾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接成都、重庆“双核”,迈步更高质量的发展新征程。

我住长江头,干事争一流!

奔流不息的大江,不仅造就了宜宾丽质天成的自然山水,也润泽出宜宾人开放包容的性格、乘风破浪的雄心:2021年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2025年建成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

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跨越崛起的美妙音符,正从宜宾这座长江起点城市,徐徐传来。

一江连成渝

唱好绿色发展的“长江之歌”

宜宾,是万里长江第一城。在这里,携天府之国之富饶的岷江,和带青藏高原雄奇的金沙江,汇成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

三江口长江生态公园,坐落于三江交汇之畔,是近年来宜宾为母亲河系上近200公里“绿飘带”的一部分。

眼下时节,红嘴鸥、赤膀鸭、鸳鸯等10多种候鸟,正在绿色写意的三江六岸翩跹飞舞、觅食戏水。而这样的风景,在顺江而下的重庆万州港、朝天门等地同样随处可见。它们,是川渝两地共护长江母亲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见证者。

生态文明建设,是“双城经济圈”的重要主旋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被明确写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在《规划纲要》指导下,头顶一片天,共饮一江水,说着同一种方言,吃着同一样火锅的川渝两地,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跨省市的联合河长办,川渝联合执法保护长江母亲河,以生态共建共保、污染跨界协同治理、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等为主要内容的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行动,在巴山蜀水间悄然铺展。

身处其中的宜宾,不遗余力地推进“长江生态第一城”建设,着力唱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长江之歌”。

三江新区沿江老工业基地,是宜宾近现代工业的启航之地,在抗战时期和新中国三线建设时期相继落户了火力发电、机械造纸、机器制造,电瓷电子、氯碱化工等一大批重量级企业,为宜宾现代工业起步和发展立下了卓越功勋。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坐落于江边的工业企业,却影响着母亲河的美丽与生态安全。

2016年,宜宾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背负巨大资金压力筹措50亿元,对沿江老工业基地的企业陆续搬迁、拆除和转型。取而代之的,是长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和正在加快打造“三江如画、两岸诗和”的岸线景观,逐渐形成“水在城中、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城市形态。

不只是老工业基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宜宾竹产业的发展上,同样“歌声嘹亮”。

宜宾市竹林面积达到了354.6万亩,居全省第2位;竹产业综合产值248.11亿元,居全省第1位。该市以建设“中华竹都、最美竹海”为目标,大力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把竹林风景线搬进城市搬进城市——三江新区龙头山竹文化生态公园。

11月底,中国人民大学首次发布《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指数报告》,对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绿色创新发展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重庆、成都的“绿色创新发展指数”稳居长江经济带城市排名前十,而宜宾的绿色创新发展指数也在三年间上升了21位。

 科教强支撑

唱好产教融合的“创新之歌”

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联合发布了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名单,宜宾榜上有名,成为全国21个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之一。

宜宾,这座有着2200年建城史的城市,“崇文重教”之风由来已久。

诗圣杜甫来过,黄庭坚走过,他们在宜宾留下诗篇,引宜宾尚文重教之风潮。宜宾人感念,刻石记之。

即便在国难当头、烽火硝烟、物资奇缺的抗战时期,宜宾人仍迸发出了难以想象的勇气担当。

八十一年前,宜宾李庄,一个仅有3000人的江边小镇,以一纸“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电文,接纳了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国立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等10余家知名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小镇居民腾出了家园,供1.2万余学者、学子安放书案,长达六年。

如今,在李庄隔江对岸,宜宾市高瞻远瞩,规划36平方公里,建设大学城和科创城。短短几年,“双城”拔地而起,宜宾引进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12所高校,助推宜宾在校大学生从2016年的2.5万人增加到8万余人;成立马克列文等2个诺贝尔奖专家工作站,建成宜宾同济汽车研究院等12所产研院,欧阳明高、邓中翰院士工作站和吴峰院士创新中心入驻,成功申创西南互联网、领策2个国家级孵化器,获评国务院第三批“双创”基地。

在《规划纲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指导下,川渝两省市正进一步加快推动“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

今年3月,宜宾与重庆医科大学签署协议,推动临床、科研、教学及人才交流等领域整合互补;5月,宜宾林竹产业研究院与重庆市林科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组建成渝竹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致力解决制约成渝地区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难题……

入驻宜宾市科创中心的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与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共同牵头,联合重庆大学、西华大学、凯翼汽车等川渝高校和企业在宜宾共建“成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在共享试验检测设备、建设汽车大数据平台、攻关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截至目前,宜宾大学城高校和科研机构,围绕宜宾工业“5+1”发展需求,建立了45个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平台,在“学教研产城”同频共振间,正绽放出越来越多的融合之花。

 龙头聚链条

唱好协同配套的“产业之歌”

12月8日,重庆两江新区与宜宾市签署《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两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共建产业生态、国际物流枢纽。

汽车产业是川渝两省市的重要产业,重庆两江新区缘何携手宜宾?答案在三江新区东部产业园可以找到——全球动力电池领军企业宁德时代落户于此。

宁德时代宜宾基地(四川时代)1至6期和时代吉利1期项目,总投资400亿元,全面达产后,将实现年产能102GW时,能够装配200多万台车辆。目前,四川时代一、二期项目已经在今年建成投运,后续几期工厂也有望明年上半年建成投运。1至6期项目全面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约900亿元,带动就业约1.2万人。

在龙头企业的聚集效应之下,目前已有32户动力电池上下游企业与宜宾签约,还有近40户企业正在洽谈落户事宜。

眼下,四川时代已和重庆长安新能源、金康新能源等6家川渝大型汽车企业建立了产业链和供应链关系,宜宾依托宁德时代全力发展动力电池及上下游核心配套产业,规划布局了以三江新区为核心的“1+6”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生态圈,加快建设3000亿级动力电池生产基地,打造“动力电池之都”。

无独有偶。今年1月,投影显示行业龙头极米科技投资15亿元打造的极米智能光电产业园在宜宾市三江新区开园投运。该项目是成都市与宜宾市“加强区域合作,共推南向开放”签约合作后的首个项目,成功开创了“研发设计在成都、转化生产在宜宾”“总部在成都、基地在宜宾”的区域合作实践新模式,这一模式下,装备制造产业园、成宜国际物流园、医药产业配套园等重点项目相继落户宜宾。

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干支互动、协同发展”原则,成都充分发挥“极核”功能,携手宜宾建设跨区域合作先行示范市,两市在2018年10月签署共建成宜重大装备制造产业园合作协议等“1+13”合作协议,2020年5月又签署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共建跨区域合作先行示范市等“1+5+2”合作协议,体现在产业布局上,宜宾成为成都“补链、延链、强链”重要基地,合作越来越紧密,领域越来越广阔。

同时,宜宾积极争取重庆支持,先后同重庆市发改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两江新区、重庆医科大学、西南大学等签署合作协议,在城市协同发展、产业协同配套、共同建设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等领域深入合作,进一步提升了宜宾对川渝滇黔结合部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成渝地区正以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加速黏合壮大,其时已至、其势日兴、其效可期!

宜宾的主政者表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既是宜宾服务国家战略的政治任务,更是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宜宾将主动有为,全方位深化与成渝双核的合作,努力把宜宾建设成为成渝地区人口和产业的优势承载地、成渝双核的重要功能配套区、成渝地区南向出海和沿江开放的桥头堡,在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杨波、 侯云春 、严易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