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日前从市科技局获悉,2020年我市面向33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区县选派科技特派员3344名,通过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实现农业技术的本土化,推动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在稳产赋能助脱贫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峡农科院油料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徐洪志,从2019年起担任重庆市科技特派员,服务于万州区龙驹镇灯台村期间,利用自身专业所长发展菜油两用油菜,每年解决了2500人次在蔬菜基地务工;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研究员邓烈,亮相科技特派员网络公开课传授修剪技术,由于操作性强,这堂课累计访问量达7.98万……把先进的技术传授给村民,让科技成果直接惠及群众,众多科技特派员将论文“写”在巴渝大地上,让人感受到一股鲜活的拼劲,生动诠释科技人才为民服务的敬业奉献精神。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进行历史性转移,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更为广泛地应用到田间地头,走村串户的科技特派员更加大有可为。脚踏实地躬身入局,从帮助村民解决一个小困难“切题”,从推广种养殖业的一个小应用“起笔”,用情用力写好乡村振兴的科技答卷,就能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当中大展身手,在乡村振兴中更好发挥科技赋能作用,将科技论文绽放为巴渝大地上的锦绣文章。
全国人大代表、“农民院士”朱有勇曾经说过:“我们把科技论文写在了大地上,这比把论文写在纸上艰难得多,但在我们心中、在群众心中,科技成果漫山遍野飘香的分量比一纸论文要重得多、亮得多。”为了让科技特派员“下得去、留得住、有实惠”,我市近年来做了很多积极探索,就科技特派员的工作流程、服务内容、绩效考评等进行明确规范。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科技助农开启幸福新生活的重要历史节点,包括科技特派员在内的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巴渝大地上,不仅要积极示范做给村民看,更要吃苦耐劳带着村民干。通过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示范带动产业项目,激发基层群众相信科学、运用科技的内生动力;通过带着村民一起探索实践,带出懂农业爱农业、善用科技“新农具”的新农人,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农民院士”朱有勇等优秀科技工作者作出了可资示范的好样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重庆市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及系列配套制度,扫除阻挡科技人才下乡的各种“拦路虎”,营造更优的干事创业环境,才能更好调动科技人才积极性,深入乡村一线辛勤劳动,把论文写在巴渝大地上,在乡村振兴中获得丰收的喜悦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