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重庆市首届区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创新发展论坛在南岸区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举行。
本次论坛为期两天,由市教委主办,重庆市教育学会、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共重庆市南岸区委宣传部、南岸区教育委员会及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联合承办,以线上+线下方式同步展开,分为开幕式、微课展示、主旨报告、主题研修等环节。
活动中,重庆交通大学等5个高校以及来自南岸区中小学、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的28个教育集团现场展示思政课建设阶段性成果,与会嘉宾还在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等处进行现场走访。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开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新格局”“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等主题进行研讨。
把深刻的思想、深奥的道理,转化为鲜活的故事、生动的事例
“我们探索创新‘大手牵小手’‘六个一百’等活动载体,推动区内5所高校同71所中小学建立思政教育共同体,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南岸区委书记、重庆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兼)许洪斌称,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创新发展、迭代升级,要强化思想引领,尊重教育规律,把握思政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置教学目标、课程计划、教材内容、实践活动,实现思政课在学生不同成长时期的渐进性、连续性、稳定性。
“要把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把深刻的思想、深奥的道理转化为鲜活的故事、生动的事例,努力打造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思政精品课。”许洪斌说。
在共情共融中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要坚持在中国式现代化场景中谋划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以高质量发展牵引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用数字化改革驱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宴兵看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要大力推进各学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在共情共融中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要深化大思政课改革创新,调动各方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建好各级各类共同体。
要在资源再生、流程再造、场景再现上下功夫,打造集约共享的数字思政新平台,建构沉浸体验的数字思政新场域,延伸线上线下的数字思政新链条。
“例如,通过人机对话、虚拟现实、动感交互等数字化技术,提高思政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通过大数据分析评价教学过程与成果,实现对思政课的‘问诊把脉’和‘反馈提升’等。”刘宴兵说。
搭建“六个一百”育人新载体,建立大中小学思政教学共同体
“南岸区已初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大手牵小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格局。”南岸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李智称,近年来,该区在全市率先制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育教学指导意见,实现了大中小学思政课学段贯通、校际融通,建立了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四方联动机制,组建了在区高校—区教师进修学院—中小学校思政教学共同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区通过搭建“六个一百”育人新载体,即“100+思政金课”“100+思政基地”“100+思政讲师”“100+思政丛书”“100+思政故事”“100+思政影片”,建设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立交桥”“基因库”“博物馆”。(李志峰 云钰 何赛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