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下的梁平区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和双桂新城。近年来,梁平区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特约摄影 刘辉/视觉重庆
核心提示
按照发展蓝图,抓好“十项行动”。《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的“十项行动”中,第九项是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行动。
行动提出,到2027年,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2.3∶1;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打造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库区山区现代化样板。
这一目标和相关任务将如何分解落实、逐步实现?如何探索具有重庆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4月3日,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了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委、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
市发改委
加快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重庆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拓展城乡发展空间的强大动力。”4月3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全面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改革探索为牵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重大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
打造“一区两群”
对口协同升级版
重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各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如何奏响“协奏曲”?
“在全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着力构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推动我市区域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重庆着力构建“一区两群”区县对口协同发展机制,围绕产业协同、城乡互动、科技协作、市场互通等重点任务,不断加大“一区”对“两群”的帮扶协作力度,协同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如何进一步激发潜力?
该负责人表示,一是聚焦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二是聚焦促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三是聚焦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建立健全有利于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将渝东北渝东南
打造成库区山区现代化样板
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渝东南渝东北地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行动方案》提出,坚持生态富民、强县富民的发展导向,加快渝东北渝东南现代化建设。
“统筹区县城、小城镇、乡村发展,推动以区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重塑小城镇连接城乡、服务农村功能,推动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市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
具体到产业上,一是要完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二是要推进“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三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四是要培育乡村民宿、休闲农业等新业态。
其中,渝东北将制定“三峡”“秦巴”系列农产品区域性标准,支持建设优质道地中药材产业带和长江上游柑橘产业带;渝东南将大力开发文旅项目,不断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和文化内涵。
加快万开云同城化发展
推动渝东北川东北一体化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也需要“硬核”支撑。“万开云”板块无疑是推动渝东北区域协调发展的极核。
“万开云”板块是成渝城市群与长江中游武汉城市群的重要连接点,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万开云同城化发展实施方案》印发一年来,三地持续提升产业协同水平,加快打造“产业互动圈”,万州长安跨越、开州千能实业、云阳三木汽车等企业互链布局,合作产值超12亿元。
市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三地将努力推进工业产业深度融合,优化产业布局,发展汽车、材料、消费品等六大产业集群。
同时,着力提升互联互通能力,加速构建“便捷交通圈”。目前,万州机场航站楼扩建工程正加快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江铁海联运班轮(列)成功试点,万州新田港二期加快建设,未来三地的交通必将更加便捷。
市级层面,下一步还将积极推动万开云与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协同发展,加快形成渝东北川东北一体化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万开云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的经济增长极作用。
市农业农村委
在城乡融合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前不久,在忠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闻发布会上,忠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县350个涉农村(社区)已全面实施“三变”改革。
“我市忠县、丰都等区县已全域推进‘三变’改革,全市‘三变’改革村稳步扩大到3913个。”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通过巩固拓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实现城乡资源要素合理配置。
三方面巩固拓展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我们全面建立农村集体资产年度清查和定期报告制度,全市9200个村、8.5万多个组完成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全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4.3亿元,村均经营性收入26.8万元。
该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巩固拓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城乡资源要素合理配置。
一是细化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关系,加快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结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推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合股联营新路径。
二是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鼓励符合条件的区域全面推进“三变”改革,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三是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完善市、区县、乡镇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建立全市统一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化系统等。
发展产业
重点培育涉农市场主体
“发展产业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提和根基。”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要以“产村城”一体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其中重点就是加大对涉农市场主体的培育。
目前,全市登记在册农业龙头企业近4000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9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992家。
“这99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整体经营收入有2500亿元,但个体产值上亿的不足200家,‘大龙头’企业偏少。”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下一步该如何做?
“一是要用全产业链的思路来指导企业选准发展环节,壮大优势环节;二是要指导和引导企业学会辨析市场;三是要加大对企业的科技输入力度和降低科技成果转化门槛。”该负责人说,今年将新培育超过30家年产值上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
实施“四千行动”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行动”中,明确提到要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四千行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重庆具体将如何实施?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上,重点实施高标准农田“四改一化”工程、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等,到2027年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
在实施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上,重点实施优势产业良种繁育推广工程、农产品加工能力提升工程等,到2027年力争形成3个综合产值上千亿级的产业集群。
在实施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上,重点实施经营、就业、以城带乡等促增收计划,到2027年,农民收入达到2.79万元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3:1。
在实施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上,重点实施农村基础设施“五网”建设、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四治融合”乡村治理等,到2027年,力争建成1000个独具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市乡村振兴局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城乡融合奠定基础
“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需要进一步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为城乡融合奠定基础。”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完善防止返贫精准监测帮扶机制,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打造鲁渝产业协作“升级版”,高质量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完善立体防贫返贫监测体系
开展第二轮排查工作
“目前,我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但其中尚有一些农户特别是脱贫户的发展基础比较薄弱,面临致贫返贫风险。”市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为此,重庆探索建立“点上重点监测、线上专题监测、片上四级监测、面上大数据监测”立体防贫返贫监测体系,实施一户一策制定帮扶措施。
其中,点上重点监测,即结合全市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回头看”,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开展全面排查;线上专题监测,即通过广泛调研走访,确定产业、就业、重病、意外四项专题监测内容;片上四级监测,即对全市有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任务的区县,整合帮扶部门、镇村干部、监测帮扶联系人等多方力量进行防贫监测;面上大数据监测,即用好重庆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动态掌握全市监测对象识别、帮扶情况。
该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完善立体防贫返贫监测体系,开展全市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第二轮排查工作,重点排查监测对象较为集中的乡镇和村,重点关注脱贫群众收入和“两不愁三保障”情况。
“一县一策”
支持四个重点县提速发展
在“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行动”中,明确提出要支持城口、巫溪、酉阳、彭水四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以下简称重点县)发展。具体如何实施?
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市里根据每个重点县的特点以及资源优势,采取“一县一策”方式,推进四个重点县提速发展。
例如,城口发展思路突出“山”的特色,将大力发展山地鸡、老腊肉、中药材等产业;巫溪发展思路突出“绿”的特色,将建设“两山”实践基地,培育绿色工业产业;酉阳发展思路突出“游”的特色,将着力发展文旅结合特色产业;彭水发展思路突出“文”的特色,把民族文化融入城乡建设、旅游产业、农业产业之中。
“重庆还为四个重点县制定了213条支持政策,敲定了168个项目,目前已按计划实施。”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四个重点县落实新增专项债83.1亿元,安排市级以上衔接资金21亿元,下达转移支付约170亿元。
创新四项举措
打造鲁渝产业协作“升级版”
在“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行动”中,还提到要深化对外协同互助,拓展“鲁渝”等合作模式。重庆将如何实施?
“山东、重庆两地通过创新四项举措,推进‘东产西移’,打造鲁渝产业协作‘升级版’。”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一是构建“1+N”协作体系,在产业、劳务、消费等7个领域开展深入合作,两地通过共育协作品牌,共建特色产业园。
二是设立发展“基金池”,聚焦协作区县优势产业发展,基金项目重点向原1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和原18个市级深度贫困乡镇倾斜。
三是创新探索产业新模式,例如借鉴农业产业的“寿光模式”,在开州区打造鲁渝协作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
四是发挥工业互联网服务矩阵东西部协作“云上桥梁”作用,援助建成秀山、黔江等12个智慧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以发展数字融合带动产业融合。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颜安、苏畅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