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中:高质量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都市样板

发布时间:2022-02-09 16:52:22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李柯佑

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一百年解放碑。

四度筑城,三次建都。悠悠岁月中,渝中,始终是重庆历史起笔落墨的点睛之作。

作为“世界看重庆的窗口”,2013年,渝中入选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也是重庆唯一入选的区县。近年来,渝中区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以深化改革、共建共享、融合开放、均衡发展为原则,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不断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

image.png
山城记忆馆。渝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城市更新因地制宜

文物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展示平台

渝中是文物大区,有不可移动文物149处(173个点位)。这里文物古迹数量之多、老街巷弄密度之大,为繁荣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天然“课堂”,却也面临可利用空间局促带来的“烦恼”。

作为建成区、老城区、中心城区,如何突破空间限制,建设覆盖全区、布局合理、结构完整、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渝中区将目光投向了热火朝天的城市更新和星星点点散落在渝中大地的文物上。

入选“国家文物活化利用案例”的曾家岩书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2015年,中山四路特色老街区项目启动,位于曾家岩19号的一栋清末建筑的保护利用被提上议事日程。“视野好,有做民宿的可能。”“做餐饮不错,价格怕是不便宜!”附近居民对它的未来议论纷纷。

谁也没想到,3年后再次亮相时,曾家岩19号却恢复了最初的模样——曾家岩书院,由文史图书馆、文化大讲堂、靶点影像艺术空间三个板块组成,成为公共文化活动空间,还有10000余册珍贵的重庆地方文献类书籍免费对外开放。

改造后的曾家岩书院格外热闹,不仅提供图书借阅、观江赏景服务,还常年开展展览、沙龙、手工等公益性文化活动,成为了周边市民、上班族、游客喜爱的打卡地。

“文物是历史文脉的载体,镌刻着城市的演变、文化的脉络、岁月的诗行,和居民心理距离很近,把文物改造成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大家更愿意去。”区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渝中区将延续城市文脉、提升城市品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相结合,通过活化利用文物、增加配套设施设备、嵌入文化创意元素等方式,充分挖掘狭小地域空间潜力,公共文化服务活力焕发。

随着10个传统风貌区、10个山城老街区、10个特色老街区建设进度加快,渝中区已先后培育曾家岩书院、法国仁爱堂、西泠书房、朱炳仁铜艺博物馆、山城记忆馆等综合文化活动场所;建成开放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党史陈列馆、怡园陈列馆、韩国光复军总司令部旧址陈列馆等文博空间;雕琢人和书院耕读文化院落、戴家巷崖线步道、浮图关红墙等社区文化点位,“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越来越完善。

社会参与巧妙融合

新型文化空间竞相涌现

渝中是重庆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生活水平节节攀升让市民对更加充实、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社会力量成为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近年来,渝中区不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体制改革,在全市率先完成区文化馆和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带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热情高涨。

2019年4月,位于解放碑步行街的千叶眼镜总店作出一个决定:撤掉一半商业柜台,增设休憩设施、白色镂空悬梯、萌娃雕像和流动展区,打造全新千叶美术馆,成为商业艺术运营空间和都市文化艺术地标,凭借超高的“颜值”和“气质”,前来打卡拍照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

“我们做到了,既承担社会责任,延续了城市温度,又提升了销售额!”回首两年多来的路,该项目发起人李媛媛无比自豪。实践证明,这些看似和销售额不挂勾的东西,却带来了高出往常5倍的客流,带动销售额增长20%。

千叶眼镜的成功,为创新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带来了崭新路径。为激活更多社会力量,将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吃住行游购娱的方方面面,建立协同共进、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文化发展格局,2021年,渝中区在全市率先启动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典型评选推广活动。

“母城文化沙龙”“湖广会馆禹王祭祀”等10个优秀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红岩故事宣讲团”“重庆川江号子艺术团”等20支优秀群众文化队伍,“实体书店打造线上线下免费文化分享平台——渝中区阅淘读书交流中心”“原创沉浸式山城特色文旅驻场演出——山城曲艺场”等8个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案例一经宣传,再次点燃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热潮。

生活体验派、乐活俱乐部、美学集散地、心灵氧吧……餐饮、健身、美妆、书店等市场主体纷纷接轨文化艺术,一批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如雨后春笋,正在成为群众享有精神文化生活的源头“活水”,也为壮大渝中文图两馆总分馆实力注入了崭新活力。

2021年10月30日,司曙旅行空间挂牌渝中区图书馆十八梯分馆。截至目前,全区新增文图两馆社会分馆21个、智慧阅读驿站20个、图书漂流站19个、24小时城市书房3个,公共文化服务触角遍布社区、商圈、景区、酒店、公园、广场、学校、车站等渝中各地。

image.png
司曙旅行空间。渝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特色供给共建共享

惠民品牌深入人心

“朝天门,大码头,迎官接圣;翠微门,挂彩缎,五色鲜明;千厮门,花包子,白如雪……”每周六下午通远门城墙上,“好座重庆城·城墙故事会”都如期上演。

城墙故事会邀请本土曲艺界名人名家,以大家耳熟能详的评书、故事为主打,穿插金钱板、荷叶、清音、扬琴等戏曲、曲艺形式,聚焦巴蜀古韵、重庆掌故、渝中风貌、抗战精神、红岩文化等主题,着重讲述有关江州古城历史发展、文化遗产、名胜古迹、民风民俗、自然人文、都市风情、文明风尚等故事,渐渐成为了重庆人周末休闲娱乐新方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地方有专属的文化密码,它根植于人们的血液中,日久弥新。”区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有九开八闭十七门,通远门是保留最完整的一个,城墙故事会“火了”在意料之中。

近年来,渝中区立足母城丰富的文脉和剧线院团资源,不断深化供给侧机构性改革,积极倡导“一景一人文”“一街一品牌”“一居一特色”,打造了一大批文化艺术活动品牌,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稳步提升。

如果说,评书、曲艺是给本地人的生活注入了赓续不断的文化味道,那么解放碑CBD周末广场音乐会,则让时尚艺术、高雅艺术无门槛走进了百姓生活。作为全国群众文化活动的一张名片,该音乐会自2003年启幕以来,累计举办近600场,成为提升群众文化修养、丰富居民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

2018年,为进一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解放碑CBD广场周末音乐会改版升级,通过直接购买市级院团演出与公开招标采购相结合的运作方式,持续为百姓提供殿堂级音乐会、歌舞剧、戏曲等不同主题、规模、形式、团体的品质演出。

除了普惠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小众”需求的“私人订制”也格外温馨。考虑到上班族、青少年的公共文化需求,文图两馆及其分馆推出错时开放服务,不仅将周末、节假日对外开放时间延长至20:00,还错时延时新增了二胡、爵士舞、打击乐、少儿街舞和少儿双排电子琴等优质免费艺术培训。

同时,各个社区也积极承担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充分利用辖区文化特色,精心培育了“爱红岩”“人和之光艺术节”等系列接地气的群文品牌,群众参与十分踊跃。

image.png
城墙故事会。渝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服务迭代效率升级

“智慧”建设有声有色

“乖孙孙,外面下雨,我们拿扇子,跟老师学跳民族舞。”2021年11月初的重庆,天气阴冷,四岁多的孙女正是闲不住的年龄,吵闹着要下楼。

奶奶王菊花也不恼,镇定地拿出手机,进入“渝中区文化馆”微信公众号,点出一段少儿舞蹈学习的慕课,孙子瞬间高兴地跟着又蹦又跳,再不提下楼的事情。

离王菊花家不远处的退休独居老人陈建国也正在浏览慕课。“我每天通过手机看书、学习,很充实!”陈建国是一名退休教师,随着年事渐高,腿脚不灵便的他渐渐减少了上下楼次数,子女多次催促他搬去同住,他都拒绝了。老人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打开手机,跟着慕课学画画、学写字、学乐器,或进入图书馆小程序,听听书、看看视频,日子过得平淡而丰富。“图书馆、文化馆是权威的公共文化平台,资源很丰富,随时可看,不收钱,不用担心被骗,还没有广告,十分方便。”陈建国说。

随着5G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让信息多跑路换群众少跑腿”已成为提升服务质效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渝中区采取本地资源数据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了线上公共文化服务矩阵建设力度,已先后建成并投用渝中云上文旅馆、渝中云文化平台、渝中区数字图书馆小程序及渝中文旅、渝中区文化馆、渝中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等数字信息平台,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图书借阅、文化艺术培训、景区景点预约、演艺门票购买、文物介绍、非遗文创好礼购买等智能化公共文化服务。

渝中区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优化各大信息平台内容,持续开展“扫码阅读母城”城市导览活动,加快建设“一键游渝中”智能服务项目,进一步延伸数字公共文化服务链条。

文化如春雨,润物细无声。从城市更新,文物“变身”公共文化服务主阵地,到文化与市场接轨,社会单位竞相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再到信息化加持,线下线上公共文化服务矩阵互相支撑……如今的渝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带动公共文化服务与居民美好的文化生活需求同频共振、相辅相成,一幅多元化、均衡化、便利化、优质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画卷正全面铺开。(黄清娴/文,渝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