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不能缺位!

发布时间:2021-10-26 11:44:05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何静怡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备受社会广泛关注。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将于2022年1月1日起实施。教育“双减”政策下出台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意义不凡,将传统“家事”上升为重要“国事”。充分说明,教育“双减”,家庭教育不能缺位。

目前,一些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对未成年人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家庭教育最关键的责任主体是家长,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因此,家庭教育促进法将家庭教育定义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培育、引导和影响。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数据显示: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初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约为三成,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接近四成,抑郁水平随着年级升高而提高。更有研究指出当前的青少年正在遭遇一场“四无”心理风暴,对学习、生活和社交无动力、无兴趣,对生命产生无价值感、无意义感,最终导致心灵的荒芜。

在这一令人忧心的现实下,“双减”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不仅对学校教育育人体系进一步进行科学定位和整体优化,也为家庭教育回归本源、缓解焦虑、发挥自身独特的教育功能指明了方向。

“双减”政策的实施,不仅强调学校教育要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能力,更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和学习观,摆脱“功利化、短视化”等违背教育规律、盲目从众的教育行为,赋予家庭教育更具科学理性、更具反思觉察、更具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和智慧。

教育“双减”不能由学校唱独角戏,家庭教育不能缺失。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牛的学校。父母在孩子小时候给予他什么样的教育,他长大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幼儿是成人之父。

在所有对教育成果产生重大影响的要素里面,父母的认知水平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才有好父母胜过好老师之说。父母要把自己的认知在家庭教育中贯彻下去,那么陪伴孩子就是必不可少的。陪伴孩子的真正意义是,在共处的时光中,真正贴近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他作为一个独立生命个体的存在,才能给予他最适度的关注和真正的理解,而这样的父母会成为孩子愿意听取意见和效仿的榜样。家庭教育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很重要,但高质量的陪伴不意味着在接送孩子上课、陪听课、辅导作业上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真正关注子女内心成长的沟通和交流才是最有价值的投入。“双减”将儿童和家长从没完没了的作业、练习题和考试中解脱出来,使家长能在放松的状态下有更多注意力观察和共情孩子每天的情绪感受,围绕他遇到的困惑进行开放性讨论,支持他通过反思去尝试解决问题。这些经历都会给予孩子被尊重、被关爱、被接纳、被鼓励的感受,成为他内心坚定自信的来源。

在竞争愈加激烈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密集型育儿”方式,不断加大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亲子陪伴和沟通也大多围绕学习成绩进行。表面上看,儿童得到家长更多的关注,实际上却面临很大的压力,独立意志受到压抑,自我反思、自我认识和调节能力也在下降,并常常引发亲子冲突,埋下身心疾病的隐患。

如果让孩子积蓄内在力量,就要把尊重放在家庭教育的首要位置。家长的意图无法直接注入孩子的意识中,而要经过孩子心理的发酵和转化,情绪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几乎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这正是教育的微妙之处,也是教育的困难之处。(作者:广安区长乐小学校长 刘强 广安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 廖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