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两江重庆首页 头条 要闻 经济 交通 法治 公安 文化 旅游 企业 招商 公益 健康 教育 房产 大数据 时评 政务联播 视频访谈 成渝经济 网上直播 特别策划 双语资讯
  
两条铁轨绘就的西部内陆开放“路线图”
作者:唐奕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20-12-17 15:51:37责编:叶溪

image.png

全国首趟中欧班列(渝新欧)跨境电商B2B出口专列驶出重庆团结村车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唐奕摄

中国网12月17日讯 在重庆团结村中心站,橙黄色的吊车依旧紧张地忙碌着,一列列装满了印有“中欧班列”图标集装箱的列车鸣响汽笛,缓缓驶出站台,前往一万多公里外的德国杜伊斯堡。

位于中国西部重庆市的团结村,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地标,也是中欧班列的首发站。2011年3月19日,中国第一条中欧班列线路“渝新欧”正是在这里首发。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开行频次最密集、运行最稳定、货源最丰富、带动性最强的中欧班列之一。

“现在通过中欧班列只需要8天,俄罗斯的蜂蜜就进了重庆人的蜜罐,如今我这里展览的各类俄罗斯商品大多是通过中欧班列从欧洲运送过来的。”重庆两江新区“一带一路”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俄罗斯商品馆负责人刘晓敏说,以前俄罗斯的货物要运送到重庆,需要先通过海运抵达东部沿海地区,然后再通过长江才能抵达重庆,这中间要花费至少两个月。

过于漫长的物流周期,给重庆对外开放戴上了沉重的枷锁。水路不好走那就向西走陆路。中国开始将开放通道建设的视野放在了铁路上,西经丝绸之路直达欧洲的“渝新欧”大通道就此诞生,它首次将中国西部内陆与欧洲的时空距离,从40多天缩短至12天左右。

“无论何时,始发现场都比过年还热闹。”2011年正式开行的首趟“渝新欧”班列的执行司机江彤看着繁忙的车站充满了感慨,“每次出行前,单位都会用短信告知我具体任务,当年要隔好几个星期才能收到一条驾驶‘渝新欧’列车的短信,现在每天都有六到七趟班列从这里发出。” 


image.png

截至2019年底,中欧班列(渝新欧)已经累计开行超4500列,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没有影响班列的正常运行,甚至在开行数量和货值方面都跑出了“加速度”。1-10月开行班列量超过1700班、逆势增长超35%,1-9月实现运输货值近650亿元、同比增长超60%;9月开通了首个跨境电商B2B专列,让中国B2B电商迈入规模化“卖全球”时代。

“我们公司原来的出口模式是通过一般贸易出口方式出口,报关种类多、资料复杂、耗时较长。跨境电商B2B出口方式以清单推送方式申报,简化了海关编码、减少了资料需求,大幅度提高了通关时效并降低了企业成本。”重庆鸿盛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于福顺说。

团结村站的另外一处,在工作人员的指挥调度下,整齐排列着的深蓝色集装箱正被吊车一个个装入列车的车皮,但它们的目的地不是欧洲,而是位于中国南部的广西。

数年的发展让单纯的陆路运输渐渐难以满足西部企业向海外拓展业务的需求,因此继中欧班列之后,重庆又在内陆率先打通更快捷的陆海新通道。

2017年9月,中新互联互通项目“陆海新通道”正式开通运营,利用铁路、海运、公路等运输方式,向南经中国广西北部湾通达东南亚国家,比经东部地区出海节约15天左右,已成为中国西部内陆最快捷的出海通道。

短短三年时间,陆海新通道就实现了对中国西部内陆12省区市的全覆盖,目的地拓展至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的246个港口。今年前三季度,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国际铁路联运班列、跨境公路班车开行数量分别增长109%、171%和154%。

其中,贵州已首发陆海新通道外贸出口定制化专列、甘肃已实现陆海新通道沙特阿拉伯班列常态化运行、青海首次通过陆海新通道将纯碱售至泰国曼谷……在这条新的贸易通道的帮助下,中国西部内陆开始从中国对外开放的末梢成为开放的前沿。

今年中国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在这个由两条铁轨绘就的西部内陆开放“路线图”上,不仅西部内陆的对外开放之路越走越宽,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也在收获越来越多的红利。

“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的无缝衔接,将欧洲、中亚、东南亚紧密联系起来,沿线地区可以共享‘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发展机遇。”中新互联互通(重庆)物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泗棕说。

马来西亚榴莲、越南电子元件、泰国大米……东南亚各类商品正依托陆海新通道方便快捷地运抵中国西部,有的直接进入市场,有的则换乘中欧班列前往欧洲。

渝新欧(重庆)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漆丹说,中欧班列目前已成为中欧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和重要战略通道,接下来渝新欧将继续承担起对外开放的重任,巩固中欧间重要贸易通道的地位,进一步发挥优势向着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迈进。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0086-10-88828000

传真:0086-10-88828231

媒体合作:0086-10-88828175

品牌活动合作:0086-10-88828063

广告合作:0086-10-88825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