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巴蜀大地山水相连、文化相通、民俗共赏,共同组成了成渝地区的核心区域,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截至今年1月3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迎来三周年。三年耕耘硕果累累,双城建设格局大开。《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座谈会多次召开、全面打造全国交通四极之一重大定位的水陆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川渝两地科技创新持续开工、深耕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双城共建方案……成渝两地正从夯实基础到整体成台协同迈进,不断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自2020年1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出以来,川渝两地合作建设常态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并列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第四极,共建“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粤港澳,西有成渝”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中国“第四极”既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第四极,也是经济增长的第四极。2023年6月26日,四川省党政代表团到重庆考察,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七次会议座谈会在重庆市璧山区召开,会上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共同提及中国“第四极”,这是此说法在民间话语场、理论界之外,川渝两省市最高领导首次“官方盖章认证”。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川渝两地经济发展重大机遇。在重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在四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总牵引,重庆和四川正携起手来唱好“双城记”,推动中国“第四极”建设跑出新速度。
中国“第四极”肩负三大任务。2021年2月24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三大战略任务,一是推进其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二是推进其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三是推进其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总体来看两地协同发展成势起效,在多领域合作效果又如何?
在经济发展上,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达1.84万亿元,同比增长3.9%,较上年全年回升0.9个百分点。截至5月底,248个重大项目已开工230个、完成投资8417.7亿元;其中,今年完成投资1447.5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达42.6%;
在绿色生态上,稳抓“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联合实施长江、嘉陵江生态廊道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协同立法嘉陵江流域保护、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加快建设绿色经济圈、绿色生态圈。
在交通设施互联上,推动成渝中线、渝西、渝万、成达万等高铁提速建设,川渝在建及建成省际高速公路通道达到21个,今年1—5月成渝机场旅客吞吐量位居全国前列。聚焦高铁、机场、公路等互联互通、高效协同,把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建设双城经济圈的先行领域,推动资源流动与区域一体化发展。
在改革开放上,共同着力构建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成渝)为支撑的出海出境大通道体系,重庆聚焦西部陆海新通道、数字重庆建设,全力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数据显示,最近3年,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量年均增长30%以上。
在生活服务上,协同建立生活宜居双城,深化医疗卫生教育合作,合力打造西部职业教育高地、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加快公共交通、社保、医保等领域“一卡通”。成渝双城联合印发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等4张清单,优化升级“川渝通办”,推动更多“一件事一次办”“免证办”等服务措施。
两地正在努力建设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加快形成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不断打造内陆开放战略新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中国网新重庆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