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山水重庆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2022-10-18 10:01:24 编辑:李柯佑

秋意正浓,山环水绕的广阳岛江峡相拥,远处的铜锣峡云雾缭绕,长江两岸林木葱茏。

广阳岛上,山坡、溪流、树林和湿地相映成趣,山与水、岛与江相依相偎,形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卷。

经过生态修复和空间优化,长江上游江心绿岛的美丽容颜正徐徐展开,向人们诠释着重庆这座山水之城的深厚底蕴。

广阳岛上坝森林片区,生态修复面积已超过220亩。曾经受损的山体、受污染的湖塘经过精心呵护焕发出勃勃生机,4000余株乔木和林下植被长势喜人,绿意盎然的山地坡岸映衬着动人的长江秋色。

广阳岛的生态之变,是重庆大力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山清水秀美丽之地迈出坚实步伐的生动缩影。

天更蓝、水更清,山水之城颜值更高、气质更佳,是这些年来重庆市民最切身的感受。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重庆,像一幅山水画卷徐徐展开……

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见成效

深秋,奉节县青龙镇大窝社区谭家包,一棵百年樟树枝繁叶茂。站在树下环顾四周,风景如画,山下棕叶子河沟与三里峡河沟如玉带环绕群山。

大窝社区由原四川省国有企业一磺厂与大窝村组成,距奉节县城60余公里,平均海拔超过1000米。

始建于1951年的一磺厂在炼磺期间采取“有水快流”开发模式,导致土地常年受到硫磺侵蚀,土壤酸化严重,石漠化加剧,厂区核心区域一片焦土,寸草不生。棕叶子河沟与三里峡河沟的溪水则呈现出刺眼的红黄色,鱼虾绝迹。

2015年,为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一磺厂政策性关闭,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随后,大窝社区开始进行石漠化综合治理,对荒芜土地进行整治。曾经寸草不生的大窝社区,如今森林覆盖率已超过90%;棕叶子河沟与三里峡河沟也是一溪碧水向东流。

江峡相拥、山水环绕,重庆拥有好山好水的优良自然资源禀赋,这是重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最大优势和财富,也促使我们必须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用优美生态环境造福人民。

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直面时代之变,顺应时代之需,回应时代之问,这是我们肩负的责任使命。

10年来,重庆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形成了川渝联建联治、全市“一区两群”协同保护体系,构建了“三条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源头管控体系。

重庆全面加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长江“十年禁渔”、“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清水绿岸”和“四山”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矿山生态修复、岸线码头整治等成效明显;以广阳岛片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建设为引领,江心岛全面进入大保护时期;累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9个,市级示范区和基地27个。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联建联治务实开展,累计签订落实合作协议80余个,长江上游生态大保护格局正加快形成。2021年,川渝跨界河流25个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丰硕

秋风吹来阵阵秋雨,烟雨迷蒙的梁平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里,白鹭低飞掠过湖面。

双桂湖的水质,曾因肥水养鱼造成湖底淤泥沉积、水体富营养化,一度降至劣Ⅴ类。

“双桂湖湖水由汇集众多雨水、山泉、沟溪的安宁河、响水河、千明河3条主动脉注入,保障湖泊长久不枯,形成‘一湖三脉的独特城市湿地资源。”梁平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钊介绍,双桂湖还是长江一级支流龙溪河的水源地之一。

近年来,梁平以保护源头为本,治、净、护为措,多方位保障双桂湖水源水质安全。比如在双桂湖周边布设了13公里环湖雨污管网,实施雨污分流,杜绝雨污渗流湖中;禁止传统散放养殖,鼓励有机生态种植,不施农药、化肥,有效减少氮磷污染,降低湖水富集营养。

在此基础上,梁平重点实施环湖小微湿地群生态修复,借助生物沟、雨水花园、生境塘、梯级小微湿地等生态屏障,对雨水层层净化,确保入湖水质达标。

如今,双桂湖水质已常年稳定在Ⅲ类以上,为当地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不仅是双桂湖,重庆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深入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连续2年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年度考核中获“优秀”等级,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由2017年不足80%提高到2021年的95%以上。

2021年,重庆Ⅰ—Ⅲ类水质占比为95%、较2017年提高11.1个百分点,长江干流重庆段总体水质保持为优,74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8.6%、高于国考目标1.3个百分点。

自2018年以来,全市无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自2020年以来评价空气质量6项指标全部达标;2021年优良天数达326天、比2017年增加23天,其中“优”的天数146天、比2017年增加48天。

重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全面加力,化肥农药减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加强,“无废城市”建设经验入选全国典型模式。

绿色低碳发展势头良好

位于两江交汇处的朝天门,是市民和游客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以前在朝天门,偶尔能闻到一些轮船的柴油味,现在都没有了。”10月15日,朝天门江边,市民李俊看着往来的轮船有些诧异。

原来,2020年5月起,朝天门11号码头正式开始投运岸电项目,采用浮趸设置变压器,实现高压直供行船,可同时满足2艘满载650人的“三峡游”客船满负荷用电,使岸电使用更高效。

“游轮都是使用柴油发动机,不仅噪音大,还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在岸上都能闻到汽油的味道。”重庆冠达世纪游轮有限公司的电气工程师李国云介绍,与传统的船舶油电技术相比,港口岸电技术在污染物控制、降低能源消耗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使用岸电技术之后,闻不到柴油味道了,大大减少了船舶停靠时在市区产生的有害气体和固体物排放”。

截至今年8月底,朝天门11号码头已使用岸电2891713.2度,累计减少发电用柴油645吨、减少含硫有害气体排放2064吨、减少粉尘颗粒物7.75吨,有效减少了船舶停靠码头“油发电”带来的噪声、空气污染。

近年来,重庆坚持“绿色+”理念,扎实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严格落实长江干支流岸线1公里、3公里范围内产业管控政策,严把环境准入关,树牢推动高质量发展导向。

全市近5年累计审批项目环评1.69万余个、涉及总投资约12.7万亿元,环保产业2021年实现营收1325.7亿元、同比增长27.65%,累计建成绿色园区15个、绿色工厂171个。

重庆超额完成“十三五”碳强度下降约束性指标,双碳“1+2+6+N”政策体系加快构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加力开展,组建全国首个区域性气候投融资产业促进中心,两江新区气候投融资纳入国家试点;“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获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2022年十佳公众参与案例,4个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项目入选国家试点;碳市场碳排放指标累计成交量及金额分别为3867.7万吨、7.8亿元。

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有成效

又一个清早,社区居民马美林迎着晨风,在家门口的石龙山公园跑步。天空湛蓝如洗,地面花草似锦。

石龙山公园位于涪陵区龙桥街道南岸浦社区,过去是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下称“中化涪陵”)的磷石膏堆场。马美林说:“以前都不敢出门,哪还能跑步?”

让人难以相信的是,这座满目苍翠的公园,曾经是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下称“中化涪陵”)原南岸浦厂区在生产中产生的磷石膏的一个专用堆场。

位于长江边的中化涪陵始建于1966年,是国家重点磷复肥骨干企业,年生产化肥150万吨,生产规模居国内磷肥生产企业前十强。中化涪陵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烟粉尘收集设施不到位、污水收集不全等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因为磷石膏的长期堆放,这里一度白灰漫天。2016年11月,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第五督察组进驻重庆开展环保督察时发现这一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

2019年,中化涪陵投入30多亿元实施整体环保搬迁,不但修复了岸线生态,建起了石龙山公园,还在涪陵白涛新材料科技城建成了全国领先的高端磷复肥产业基地。

不仅仅是涪陵化工污染整治,近年来,重庆着力解决一大批“老大难”“硬骨头”问题,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体制、制度、机制、成效均走在全国前列,两轮次中央生态环保督察214项整改任务已完成189项,四轮次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37个问题已整改30个。

如今,缙云山340宗问题全部清零,铁峰山违建拆除率达98%,56家锰矿开采企业和25家电解锰企业淘汰退出,中心城区黑臭水体、餐饮船舶污染治理,涪陵化工污染整治、铜锣山矿山生态修复等取得明显成效。

重庆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体系加快构建,5年来共实施行政处罚案件约1.8万件,整治了一批影响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企业绿色发展的具体问题。

重庆加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整治、应急处置保持韧劲,连续15年未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牢牢守住了全市环境安全底线。

(陆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