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重庆】璧山区:金融赋能“聚活水” 乡村振兴“加速跑”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2-05-12 16:57:32 编辑:李柯佑

初夏时节,广袤的田野风景如画,瓜果飘香、绿树成荫,璧山乡村振兴的秀美画卷徐徐铺展。

乡村振兴,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支持。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单列,金融服务在乡村振兴领域的重要性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文件明确提出,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资金主要用于乡村振兴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实施更加优惠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模式。

让金融“活水”畅流,才能有力助农振兴。近年来,重庆市璧山区积极探索以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引导金融机构围绕乡村振兴,提升金融服务质量,落实金融惠农政策,创新金融产品,持续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多金融力量。

资金“贷”动 产业兴旺添动能

“有了这笔资金,我们的玫瑰种植基地才会有今天的规模和效益。”5月7日,区基诚花卉苗木股份合作社理事长伍家林说起在重庆银行办理的“科技兴农贷”解决了资金难题的事,仍激动不已。

伍家林于2011年来到重庆市璧山区健龙镇弥勒村承包土地种植苗木,2017年开始探索改种玫瑰,但苦于资金短缺,玫瑰基地的建设一度陷入窘境。“当时我们3个合伙人到处筹资,可资金缺口还差一大截。”回想起曾经的情景,伍家林依然历历在目。

“没办法,我只有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找农业部门,没想到,还就找对了!”伍家林告诉笔者,通过区供销社“旺农贷”服务中心的搭桥,他从重庆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分别获得了155万元和40万元的贷款。拿到贷款后,他们马上组建了股份合作社,并引进栽培了300多亩、140多个品种的玫瑰花和月季花,如今每到周末都有不少游客前来采摘、拍照打卡。

“我们栽种的不光有观赏玫瑰,还有食用玫瑰,有的可以做成食品,有的可以做茶、做精油,还有的可以用来泡酒。”伍家林信心满满地说,目前玫瑰花酱加工厂正在建设,还有两个月就完工了,到时基地的发展将会更上一层楼。

事实上,这是璧山区金融资金“贷”动产业兴旺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璧山区持续优化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充分运用政策,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性贷款方面加大优惠支持力度,创新产品和模式,进一步延伸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服务触角。通过创设10余个“央行再贷款+”信贷产品,创建1个“央行再贷款示范基地”,初步形成“再贷款产品+示范基地”双轮驱动,稳步推进农村“三权”抵押贷款,为涉农主体提供金融支持。

据区金融发展促进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全区支农再贷款82家、金额3187万元,支小再贷款610家、金额3.84亿元;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及农村创新型贷款余额2.71亿元,新增贷款297笔,发放贷款额9474.7万元,同比增长0.69%。

“三社”融合 金融“活水”更畅流

2020年10月底,重庆市璧山区正兴镇沙塝村本草传说家庭农场主肖朝焱,再次到区供销社“旺农贷”服务中心提出贷款申请,准备用于扩大规模,并最终获得了92万元的贷款。

“利用这笔贷款,我将所种植的中药材园、葡萄园、养鱼塘等综合利用起来,

并利用闲置的农房改造成民宿,搞起了农旅融合的乡村旅游。”肖朝焱说道,以前贷款需要抵押物,程序复杂,花费的时间也多,现在只要提出申请,在一周内贷款就能到手。而更让他满意的是,通过“旺农贷”牵线搭桥的贷款,利息也比以前低多了。

金融这股活水如何才能顺畅地流入乡村,助力振兴?区农业农村委主任彭长春认为,通过“三社融合”的改革,激活金融活水,从而实现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畅通。

供销社、专业合作社、金融机构为主体的“三社融合”改革,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重心。在区委、区政府的统筹下,璧山区把激活金融活水,放在“三社融合”的重中之重,并努力探索,畅通活水下乡的通道。

在“三社融合”中,璧山区积极探索,通过供销社这一服务载体,将区域内的金融机构集结起来,与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产业业主的金融需求有效对接,畅通金融活水流进乡村的渠道。截至4月末,58家涉农主体获得信贷资金3772万元(其中25家农民合作社获贷1376万元)。

“由区供销社与区内的农商行、建行、农行等9家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经供销社的‘旺农贷’向银行推荐需要贷款的农村客户,再由银行进行审核评估、授信及后续贷款。”区供销社联合社负责人介绍说,为降低金融机构向乡村产业贷款的风险,区政府还建立起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1000万元的风险补偿基金,交由区供销社运营。

据了解,金融机构在向业主贷款放款前,由风险补偿基金按放款的10%划进放款的银行,开设专户,如果出现坏账,政府承担70%,银行承担30%的损失。

与此同时,璧山区还对贷款业主和农民实行部分贷款贴息。在“旺农贷”实施期间,区财政每年预算贷款贴息资金200万元,在贷款涉农主体本息支付正常情况下,于次年对上年度已支付利息按照当时同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50%的比例贴息。

活了资金 农村发展后劲足

5月8日,在健龙镇新石村宜机化改造的800亩土地上,水稻、玉米、时令蔬菜成列成行,合作社的社员们正在地里干活,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而这样的变化在一年多前是村民们都不曾想到的。

“前些年,新石村300多户村民将土地流转给一家苗木企业,因企业经营困难,村民钱也拿不到,地也收不回,800亩土地逐渐‘烂尾’。”新石村驻村第一书记曹秋霞介绍说,去年,村集体回收土地,通过争取上级的农业项目专项补贴资金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并成立新石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让村民以土地入股并在基地务工,人人都有活干有钱拿,年底还能分红。

“过去年年讨租金,现在却能从这块土地上分红,真是没想到。”说起如今的变化,村民谭朝勋很是感慨。

“目前,村集体已与3家企业、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在村里发展带动力强、前景好的观光旅游、文旅和科研试验田等项目。”曹秋霞表示,今年村里又新增了400多亩土地纳入村集体实施宜机化改造,主要发展粮油种植和家庭农场建设,各类专项补贴资金的用活让我们发展后劲更足。

资金活则发展畅。璧山区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实行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将财政补助资金作为业主、集体、农民三方持股,持股各方每年按股分红;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民”的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和组织农民自愿以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住房财产权,以及自有大中型农机具、资金、技术、无形

资产等生产要素入股,农民不但可获得土地入股分红、收益分红,还可在自家土地上打工,不但增加了村民收入,也增强了村民对于在家发展产业的信心。

今年,璧山区将1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全部纳入股权化改革,力争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村占比达到85%,扎实推进“三社”融合,全面建成15个镇街供销社和126个农村综合服务社。

采访手记

田野“沃土”应成为金融服务的“热土”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乡村振兴全面展开的关键之年,“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任务明确、目标清晰,金融支农惠农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要让金融之水浸润乡村广袤无垠的“希望田野”,尤其需要在金融服务上“精准滴灌”,尤其需要加强政府与银行的衔接,制定有效措施引入金融活水到乡村振兴一线,让金融更加充分地为乡村振兴赋能,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金融赋能乡村振兴,要有主动作为精神,把金融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要做好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乡村振兴工作,就需要金融行业党员干部主动走向基层、扎根人民,到人民群众的身边去聆听心声,了解群众期盼,在服务上更有针对性,更好地把金融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着力推动构建符合群众需求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办理银行业务更省事、省钱、省力。

金融赋能乡村振兴,要有开拓创新精神,让金融服务激荡群众“内动力”。要让人民群众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尤其需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力量。要构建乡村金融完整生态系统,打通银行和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数据“跑腿”,群众“少跑路”。要创新基层治理思维,实现“金融+治理”,让金融手段嵌入基层治理,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激荡群众“内动力”。

金融赋能乡村振兴,要有精准实干精神,让金融服务助力群众“致富梦”。要更好地浇灌“致富梦”,要始终把产业振兴作为金融服务的要事来抓,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研发更多新的贷款产品,既解决人民群众创新创业的“最初一公里”资金难题,又能够为集体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撑,以优质的金融服务“贷动”乡村振兴。

田野“沃土”应成为金融服务的“热土”。我们坚信,继续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就一定能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写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熊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