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九部门在广东广州联合举行全国红火蚁联合防控行动启动仪式,旨在全力阻截防控红火蚁蔓延危害,保护农林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安全。
九部门合力治理小小火蚁,绝非小题大做。作为全球公认的百种最具危险入侵物种之一的红火蚁,源自南美洲,拉丁名意指“无敌的”蚂蚁。诚如其名,对人畜而言,红火蚁会连续蛰刺并释放毒液;对农业而言,红火蚁通过取食作物幼芽、放牧害虫等方式,造成作物大量减产,危害粮食安全;对生态系统而言,具有竞争优势的红火蚁会造成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被称为“生态杀手”。此外,它还会危害公共设施、降低绿地利用价值。由此可见,治理蚁害理固宜然。
受商品调运数量增加等因素影响,近年来红火蚁在我国部分省份传播速度加快、发生程度加重,目前已传播至12个省份435个县(市、区),较2016年增长了一倍,多地出现“蚂蚁围村、叮咬人畜”的报道。可以说,治理蚁害刻不容缓。
防控红火蚁当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天时者,要抓住春秋两季红火蚁活跃期,组织集中防控。地利者,要着眼红火蚁传播扩散的源头、路径、发生区域,全面遏制风险。人和者,由于红火蚁的足迹遍及出入境、农村、林地、公园、公路、景区等场景,隶属于不同部门管理。如果“人人自扫门前雪”,势必会出现防控盲区。所以,通力协作、联合防控,才不会为红火蚁留下扩散传播的可乘之机,避免“蚁害无穷”。
防控红火蚁还要下好预防、治理两步棋。对于已发灾害,应推广利用研制成熟的药剂、设备及防控模式,及时灭蚁,减少“存量”;对于潜在危险,应完善监测体系,防止蚁群扩散蔓延、出现“增量”。据介绍,相比自然扩散,红火蚁的人为扩散途径更多、风险更大、速度更快,容易随苗木、草皮、垃圾等物品远距离传播。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及从业者加强检疫监管和监测调查工作,防患于未然。
“第一组演示步行查看有无可疑蚁丘,第二组按每10米间隔设置火腿肠诱饵,第三组演示手动式撒播器喷撒,第四组使用无人机撒施毒饵。”在启动仪式上,工作人员展示了红火蚁防控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如果说成熟的科技手段是治理蚁害的工具箱,只需专业人士掌握;那么到位的防控意识则是预防蚁害的防火墙,人人都需学习。外来物种往往因为人们的一时疏忽而侵入外地、产生连锁反应,所以不能一味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而需要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防范、慎微慎行。
近年来,外来入侵物种“为害一方”的情况屡屡出现。这次出现的红火蚁显然不是第一个入侵物种,也不会是最后一个。2020年6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公报显示,全中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这些物种不仅会挤占受保护物种的生态位,导致物种灭绝;还会与牧草竞争或直接危害牲畜,对畜牧业造成危害。更有甚者,还会危害人体健康。所以,对所有外来物种都必须提高警惕、慎之又慎。
外来入侵物种事关我国农业生产、国际贸易、生态系统甚至人畜健康,怎么重视都不为过。做好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多个部门,需要握指成拳形成合力。唯有如此,才能迅速控制蔓延趋势,避免外来入侵物种“蚁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