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城市之根”,文化是“城市之魂”。如果有一个场所能够承载起城市的这种内涵和气质,那一定就是图书馆了。
在璧山,新建成的区图书馆正是这样一座惊艳你视觉的地方。
璧山区图书馆新馆,坐落在绿树成荫之中。初见时,馆舍别具一格的设计风格瞬间点亮你的眼眸。浓郁现代气息和学术氛围兼具的建筑风格,中轴对称设计下稳重而严谨的造型风范,还有通透明快的玻璃幕墙、宁静低调的原木色彩,无不体现着融合古今、学贯中外的雅意。而近日,璧山区图书馆与重庆大圆祥博物馆的合作布展,更将这种儒雅宁静的学风气质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5月7日,探访结束第一期文物布展后的区图书馆,深刻感受它的美好和精神所在。
传统文化的思想碰撞 让文物走进了图书馆
刚到区图书馆新馆,馆长杨正锋正与大圆祥博物馆馆长刘炜交谈着。因为这次布展,将同一个“文化圈”但鲜少谋面的两人拉近到一起,虽然隔着10来岁的年龄差,但两人出奇的谈得来,这份缘分来源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巧妙认同。
“我们新建成的现代图书馆集开放性、信息化、网络化等功能特点自不待言,但目前它缺少一种文化气质,而这种气质恰恰是最为重要的阅读条件。”这是图书馆试运行期间,馆长杨正锋的思虑。
图书馆不仅是一个借阅图书的公共服务场所,它还承担着延续城市文化和社会教育的使命,是传递知识、交流思想的场所。要怎么为群众服好务?要以怎样的形象和品位亲和读者、濡染社会?要如何发挥接纳、传播文化信息资源的作用?确实需要一种气质来增强图书馆的文化魄力。
而在这时,25公里外的重庆大圆祥博物馆,馆长刘炜正在寻找着这样一个契机让馆藏的文物“走出”山野。
“文物生于收、死于藏、活于放,只有让它们‘活’起来,与社会先进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融合才能发挥出它内在的精气神。”刘炜说。
两厢不谋而合的初衷促成了这次区图书馆的文物布展。
现代与传统的融合 近距离和历史对话
在了解了这次布展背后的故事后,笔者跟随两位馆长近距离感受了这份精心构建的美感。
走过图书馆外门,略带青泥的石凳沿着绿荫道横向排开,在枝叶与阳光的交辉下讲述着隐藏在史书外的过往。初显裂痕的马槽和水缸紧靠在图书馆的每扇落地窗外,莲花盛放,马草青葱,凸显这些百年古件蓬勃的生命。
想象着曾经无名的文人曾在这一凳,一树之间探索精神的延伸。无数行者曾停在缸与槽边饮水取草,暂避风尘,准备下次远行。而今古凳被错落布置,等待新的读者停歇。水缸,马槽则被改制为别样的盆栽供读者阅后赏玩,仿佛一种巧妙的穿越感扑面而来,在这里,连学习都变得浪漫。
踏入大门,馆厅中央是一片公共区域,这里为读者设有自动咖啡机、休闲书吧等服务设施。“瞧见这张桌子了吗,这叫‘闷户橱’,古时用于盛放珍物的橱柜,多用于嫁女之家的嫁妆。”刘炜馆长介绍道,橱面铺满历史的痕迹,橱中镂空,隐藏着一个抽屉,装上锁就是一个古时“保险柜”。布置于此,是它作为女孩子的一点俏皮趣味。“女孩子阅读之余,手边的书、包、物品没有地方放置,搁在这橱上,恰恰和它的作用不谋而合。”刘炜笑着表示。
在图书馆大厅,承重柱被设计为落空错落的“博古架”样式,正好将民国时期花鸟罐置于其中,为这简洁硬朗的线条增添了几分柔和。
最显眼的是大厅一侧一组由清代松木桌、梳背椅、高脚烛台和民国时期祝寿屏风还原的古代文人书房场景。
听刘炜馆长细细介绍,“这松木桌脚呈三弯曲线,是中西方艺术结合的产物,桌上这‘双狮砚台’镇在桌面,取谐音‘左思右思’告诫主人下笔三思。梳背椅后伫立的一张民国十扇屏风,512个字讲述的是立人之本的家规和家训。”
据了解,该场景将向公众开放,读者可以亲自上座,感受书香门第的文化氛围。
穿过大厅,还有两套清代桌椅分立在两处阅览室门口,见证着出生两百年后的岁月。一双寓意特殊的物件——清代竹制信筒,被放置在里侧的柏木桌上。
“这双信筒就好比漂流瓶。古人将信件放在这信筒中,扔进河里让竹筒顺流而下,下游邮人捡到竹筒,根据指示送到指定人家。唐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就曾有过一次用水上信筒传话的故事,这个信筒其实也寄托着书信里的纸短情长。”刘炜说。在那个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很慢,信筒作为当时信息传播的代表工具寓意着文字信息的珍贵,而在信息交流高度发达的今天,希望看到这个信筒的读者都能从中感受文字背后的情谊,珍视每一次的交流。
从文物留下的文化气息 领悟活在当下的真谛
“我们璧山是汉文化的一块‘宝地’。虽是古驿站的交通枢纽,但儒家文化‘耕读传家’的底蕴十分深厚。”刘炜介绍,在这次布展中,第一期选取的44件文物正是以“耕读孝友传家、诗书厚德济世”为主题。
在这一次文物布展中,每一件文物的设置都有对读者与古件互动的考量。
户外掌卷沉思的古凳、文人书房的视觉冲击、“闷户橱”背后“放置”与“隐私”的现代哲学,甚至是第二期的布置中将加入的‘耕’‘读’‘传’‘家’等8个主题的窗花,无不在诉说着古人的精致生活和艺术审美。而另一方面,它也承载起现代的用途,让文物价值与读者生活产生交点,无形中传递出古人的生活智慧。“就像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汇,古人和我们用相同的物件做相同的事,勾起读者对这些物件所承载事物的兴趣。”刘炜说,“更重要的,我们的合作布展,不是想让后人艳羡这种生活方式,而是去反思活在当下的意义。”
文物走进图书馆,品味老物件也好,阅读思考也好,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阅读方式”。
“文物走进图书馆,让旧的文物加入到新的文化中来,不仅是古今文明具象化的氛围融合,也是一次‘文物修缮+公共文化服务’的探索和实践。让文物内蕴其中的历史文化基因得到更好的延续与发展,更重要的是给读者提供了更舒适、更儒雅的文化阅读空间,让读者享受日益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杨正锋说。
抬头是故乡的星空,低头是故乡的思绪,在完成布展后的区图书馆,市民将更能体会到传统文化带来的幸福感。(马惠心 杨文广 邓雨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