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兴建……”11月12日,在位于万州区的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内,讲解员正在向参观者讲述百万三峡移民的故事和三峡工程是如何建设的。
去年7月,经中宣部批准,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作为唯一的改革开放时期红色基因库,被纳入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一期)红色基因库15家试点单位之一,也是重庆唯一上榜单位。目前,试点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已完成馆藏文物资料全部采集工作,正对网上展示内容进行初步遴选和审核。
红色基因库建设是电子化过程
被确定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一期)红色基因库首批试点的15家单位,是从全国400多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遴选出来的。
去年5月,中宣部文改办下发了《关于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一期)红色基因库建设以中宣部公布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目标对象,分批次将各示范基地的陈列品、纪念碑(塔)、出版物、音视频等进行高精度数据采集,按照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统一标准进行结构化存储,并以历史事件、英烈人物、感人故事为线索,对红色文化数据进行专业化标注、关联,通过有线电视网络实现全国联网。
“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一期)红色基因库建设的8项具体任务,大致可分为数据库建设、平台搭建和应用场景搭建、文化数据的生产线建设。”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馆长岳宗英介绍,15家首批试点单位已经陆续开展红色基因库数据采集,进行红色文化数据标注,加大红色文化产品开发,通过有线电视网络实现全国联网,形成全国红色基因库,全息呈现和展示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全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万州区社科联专职副主席黄孝贵表示,红色基因库的建设是一项电子化过程,过去我们国家的红色文物和历史都是散见于各地,整合后将形成强大的基因库,“这是一次重大的改革,或许几十年后中国所有的红色文化都随时能生动展现在人们眼前,让人们更好地学习、铭记红色历史。”
运用新技术让参观者身临其境
随着4K超高清、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如何把讲好讲活红色文化故事与新技术产业化相结合,让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已成为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重要任务。
“此次入选首批试点单位,对于纪念馆来讲是一次机遇,也是一项改革。”岳宗英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为确保基因库建设顺利进行,他们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将红色基因库建设同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网上展馆建设有机结合,建立虚拟实景网上博物馆,集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3D交互等,通过“迷你模型”“顶部俯视”“热点列表”等选项,配合专业语音解说,适用于各类终端展示浏览,实现如临现场的数字漫游展厅。
以纪念馆内牡丹锦鸡纹脱胎黑漆花瓶为例,它是1999年11月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赠送给万州移民开发区的,瓶身绘牡丹锦鸡纹,有“锦上添花,前程似锦”等美好吉祥寓意。“我们通过三维实景数字化技术,采用球幕3D空间扫描相机,对它进行了精细化三维空间数据采集与建模,并利用三维数字化重建技术、图像环绕拍摄采集技术、光栅扫描技术等进行三维数据采集与制作。”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观众在网上观看它,也能有身临其境的效果。
把更多红色主题展馆纳入基因库建设
文物数据采集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目前,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基因库数据采集已完成1605件(套)移民文件、档案、表册等纸质文物藏品的扫描采集;完成移民文物平面拍摄336件(套),拍摄照片2329张;完成移民图片资料收集整理2894张;完成音视频采集150件459部,总时长超过150小时;完成“脱胎黑漆花瓶、三峡移民感动中国奖杯、三峡移民感动中国证书、三峡大坝岩芯石”等7件重要历史文物的三维数据采集。
“红色基因库建设试点是国家统筹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抓手,对于推动我市红色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更加广泛地弘扬红岩精神、移民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市委宣传部宣教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将继续积极争取把更多的红色主题展馆纳入红色基因库试点建设,让重庆的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文化“亮起来”,讲好重庆故事。(杨铌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