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测距离最远的雷达“中国复眼”落地重庆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2-07-11 13:31:14 编辑:李柯佑

7月9日,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发布消息,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正加快建设,其中,位于重庆市两江龙兴新城的一期项目预计将于9月完成雷达开机探测,二期项目已与重庆市云阳县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image.png
位于两江龙兴新城的一期项目。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供图

世界观测距离最远的雷达

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由入驻两江协同创新区的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谋划建设,该项目预期作用距离达到1.5亿公里,将构建世界观测距离最远的雷达,也将是世界首部具备三维成像/形变监测的深空雷达。

能够高分辨率观测近地/主带小行星、航天器、月球、金星和火星等类地行星以及木星卫星等深空域目标,满足近地小行星防御、空间态势感知等国家重大需求,并用于地球宜居性、行星形成等前沿科技创新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龙腾表示,团队非常关注小行星,是因为很多“地球之谜”都与小行星有关,比如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地球的生命从何而来。

“我国的射电天文望远镜FAST叫‘中国天眼’,我们给这个雷达取了个形象的名字叫‘中国复眼’。”龙腾解释,之所以叫“中国复眼”,是因为像昆虫的复眼由不定数量的小眼组成一样,它是用很多小天线合成一个大天线,同时也意为“中国复兴之眼”。与“中国天眼”不同,“中国复眼”对于电磁波是自发自收的,即自己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小行星对自己发射电磁波的回波,因此能观测到小行星。

项目一期“分布式雷达天体成像测量仪验证试验场”,由4部16米孔径雷达组成,用于验证雷达体制和关键技术可行性,可实现月球三维成像,现已启动建设。

二期“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预研项目”,将建设25部至36部高分辨率分布式雷达,每一部的天线有25米口径,可实现千万公里外的小行星探测和成像,完成深空雷达探测与成像的演示验证,为我国近地小行星撞击防御和行星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image.png
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现场。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供图

一期项目将于9月完成雷达开机探测

2021年12月,位于两江龙兴新城的一期项目正式动工。目前,试验场已具备设备进场安装条件,2部雷达设备已于2022年6月1日进场架设安装,目前已完成天线吊装,正在进行伺服分系统调试,预计将于今年9月完成雷达开机探测。

今年年初,二期项目正式启动选址工作。7月8日,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与云阳县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建设“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预研项目”。

项目落户云阳后,将融合地质、天文、航空航天、生态旅游、大数据应用与发展为一体进行建设发展,以国际合作交流、科技旅游配套为目标,力争打造全国乃至全世界一流的科学、科普和科创中心。

目前,两江协同创新区正坚持“科创+产业”发展路子,强化“四个协同”,瞄准新兴产业设立开放式、国际化高端研发机构,着力构建全要素全链条创新生态系统,努力打造全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重要策源地、全国重要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刘敏、周小平、赵鹏/文 图片由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