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蓥市职业技术学校: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全面发展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2-06-06 11:12:52 编辑:李柯佑

一方白布,用棉线扎紧,投入满是蓝色染料的染缸里,静候20多分钟再取出晒干拆线,一块蓝白交织的扎染手帕便呈现在眼前……近日下午,在四川省华蓥市职业技术学校杜家坪校区蓝染创意工作坊,30余名学生齐坐在长桌前,专心致志地制作着各自的扎染作品。

近年来,华蓥市职业技术学校把扎染这项非遗技艺引入校园,开设传统手工艺理论和实践课程,通过“心育”和“美育”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运用传统工艺制作各式各样的物品,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创造、传递美育精神的能力。

image.png

开启兴趣点 播下热爱的种子

走进蓝染创意工作坊,映入眼帘的是竹架上悬挂着的扎染蓝布,蓝白相间,颇具艺术气息。工作坊的展台上摆放着学生们缝制的各类扎染、蜡染作品,从孔子开学启智的厚重到青花瓷的古朴雅致,从抗震救灾的不惧万难到全民“战疫”的万众一心……每款作品不尽相同,却同样精美别致,让人爱不释手。

作为蓝染创意工作坊的指导老师,该校艺术教研组组长王光春在求学时曾接触扎染技艺,到华蓥市职业技术学校执教后,恰巧碰上全市艺术节活动,每个学校需开展特色活动,她提出了扎染这一想法,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2018年,该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购买置物架、电饭锅、铁丝网、水盆等硬件设备,建设了可容纳近50名学生的扎染、蜡染室,扎染工作室因此成立。一年后,又引入印染、蜡染两种技法,扎染工作室也顺势更名为蓝染创意工作坊。

“工作坊主要以扎染为主。”王光春介绍,扎染是依据一定的花纹图案,先将织物进行捆扎然后进行染色,染色时折叠处不易上染,而未扎结处则容易着色。在染色过程中因被捆扎的织物受到轻重、松紧不同的压力,被色浆浸渗的程度也不同,因此能产生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色晕艺术效果。

“扎染作为非遗文化遗产,将其融入校园最大的意义在于开启了学生的兴趣点,以兴趣为导向,在孩子心中播下对非遗文化热爱的种子。”王光春表示,工作坊建设初始,加入的学生和教师寥寥无几,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加入的师生越来越多。为此,学校还专门开设了扎染社团,并在全校普及扎染,每周至少开设一节课,用于学习扎染。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该校还在华蓥市财富中心和渠江画廊两处的华蓥市青少年艺术展示交流中心设置展示专栏,将师生制作的吊坠、抱枕、布偶玩具等扎染作品进行展示及售卖,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关注。

image.png

扎染进课堂 体验拆盲盒的乐趣

“仅用寥寥几样工具,就能制作出精美的作品,这就是扎染的魅力。”每周扎染社团时间,王光春都要与社团成员一起制作扎染作品,只见她飞针走线在纯棉白布上缝扎出图案,再放入蓝色染缸中浸泡冷染。一段时间后,从染缸中拿出呈绿色的作品,在拆线过程中,随着棉布上的染料发生氧化现象,绿色逐渐蜕变成蓝色,最终,一幅生动可爱的卡通老虎出现在布料上。

在王光春看来,扎染的神奇之处在于永远无法预知自己的作品会以怎样独特的形态呈现出来。因此,每一次打开染布时,对学生们来说就像拆盲盒,充满好奇与期待。

“其实扎染的过程并不复杂,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制作自己想要的作品。”学生唐春燕对扎染有着自己的理解,她告诉笔者,之前跟父母去云南旅游时见过扎染作品,当时就特别喜欢,如今在学校就可以学习这门技艺,并能够独立完成扎染作品,她感到非常高兴。

高二学生韩佳怡加入扎染社团已有1年多时间,扎染被推广到课后延时服务中后,她毅然选择了此项课程,有了更多时间来学习这项非遗技艺,如今她已能熟练掌握扎染技法,制作的作品曾多次获奖。

“开展这类课程,能让更多学生了解并热爱祖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王光春表示,从认识扎染到了解天然的植物染料种类,再到学习扎染中的各种技法等,能让学生在实践中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深挖文化内涵 促进非遗推陈出新

为更好地学习扎染技艺,王光春上网查询资料、反复实践,还多次去外地大型染坊实地学习,深入了解扎染的工序。学成以后,她还指导培训了学校其余5位美术教师,提升了扎染教学质量。

虽然学习了扎染手艺,但王光春认为,更重要的是要让这门手艺能够在学校活下去,并走得更远。“仅仅只是将手艺复原回来,是没有生命力的,更重要的是要赋予其内涵,才能让扎染拥有更为持久的生命力。”为此,王光春深刻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在传授技艺的同时,也讲诉每件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尽量做到让生活扎染化、让扎染艺术化。

截至目前,该工作坊开发出了十分丰富的文创产品。在这些文创产品中,既有家居用品、布偶系列、服装等,还有以本土文化为载体的各种手工包、折扇、团扇、装饰画等。

王光春还致力于创新扎染技法。“制作《苏武牧羊图》时,由于苏武的头发和胡须特别细,扎染无法达到想要的效果,我们就思考能否换一种技法。”王光春回忆道,她和其他老师经过多次实验,发现由热熔枪融化的透明胶棒可拉丝,最终可达到理想的效果。

“通过这种技法做出来的作品,其边缘纹路比普通扎染作品更为清晰。”王光春说,她们称这种技法为“胶棒染”,接下来他们将进一步改进“胶棒染”的技法,并结合本土文化,制作一批反映华蓥地域文化的作品,不断拓展非遗进校园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全面发展、茁壮成长。(张爱、任雨薇、刘婧/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