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用绿色“打底” 为乡村振兴蓄“动能”

发布时间:2021-05-24 14:48:52 来源:华龙网 责任编辑:金虎

山舒缓,水吟唱。初夏的一场细雨,浸湿了龙沙的每一寸土地,天空像打了蜡一般,蔚蓝而明亮,山裙水袂之间,果树成排,满目青翠,林荫深处吐露芬芳,与一栋栋生态养殖圈舍交织成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时间是最真实的记录者,近几年来,重庆市万州区龙沙镇立足山地资源禀赋,用绿色“打底”,厚植生态优势,主攻晚熟柑橘及李子、梨子、桃子、红心蜜柚、生态猪养殖等绿色产业,为绿色高质量发展蓄动能、为全面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果树成排。雷伊婷  摄

盘活“巴掌田”山旮旯种下“摇钱树”

绝美的风景,整洁的村道,一幢幢白墙黛瓦的小洋房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露出俏皮的身影。山脚下、溪沟旁、房屋边,漫山遍野成排的玫瑰香橙树在雨雾中尽情地舒展着枝桠——近日上午,笔者来到龙沙镇彭家村时,年逾七旬的村民付绍成正戴着斗笠在果园里掏水沟,说起自己这几年的“致富经”,付绍成滔滔不绝。

五年前,当地政府在彭家村通过发展小水果产业,由政府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我种了3亩地的脐橙,橙子卖了将近1万元,加上养牛,今年的纯收入稳稳当当超过3万元。”付绍成笑着说。

“七条沟、八道梁,山旮旯的‘巴掌田’不产粮。”彭家村地处大山腹地,山地多、平地少,农业产业基础薄弱。从2015年开始,当地因地制宜,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水果产业,5年时间发展红心蜜柚350亩、覆盖153户245人,户均增收超过5000元,村集体分红6万元;发展晚熟柑橘基地500亩,135户人均增收超过1000元。曾经的“巴掌田”被盘活,种下了“摇钱树”,成了连片的果园,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

打好“特色牌”撂荒地变身“增收园”

“以前,这两个山头大多是荒地,几年前全部栽上了玫瑰香橙,农闲时我们就到果园务工增加收入,年底时还能领一笔土地流转费。”龙沙镇岩口村村民牟其梅乐呵呵地说,这些年,他靠当地的果园打了“翻身仗”。

其实,牟其梅的故事只是龙沙镇打好“特色牌”,利用闲置农田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将撂荒地变为“增收园”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近几年来,龙沙镇建立了万亩晚熟柑橘基地,在老林村、马岩村、黄金村、岩口村、海螺村、印合村、青龙村、龙安村标准化果园全面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巩固5000亩榨菜种植基地,带动400余户村民增收;在海螺村、岩口村建成稻虾蟹共生种养模式基地500亩,惠及50多户村民;在周坝村建成机械化果园1500亩;在马岩、青龙、黄金、岩口等村建立5000亩主产李子、桃子、梨子、红心蜜柚等为主的淡伏季水果基地,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增加收入,每到水果成熟季,香甜的橙子、爽脆的蜜柚等水果集装成箱被运往镇内外,农民的“钱袋子”一天天鼓起来。

用绿色“打底”为乡村振兴蓄“动能”

一溜红砖蓝顶的养殖圈舍整齐排列,柔和的灯光下,满圈膘肥体壮的产仔母猪哼哧哼哧的呼噜声不绝于耳。龙沙镇雨台村村主任李贞琼告诉笔者,雨台村4个单元的生态猪养殖场于近日建成投用,全部采用自动投料、感应喂水、恒温圈场、流线养殖、零污染排放的生态养殖,年产值预计将达到300万元,村集体年收益20万元,带动30多户村民增收。

“建养殖场我流转了2亩山地,加上在养殖场务工,一年在家门口就能挣1万多块钱,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雨台村8组村民李元学笑着说,自从村里建起生态猪养殖场后,一家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据了解,雨台村依托生态猪养殖场建立了一系列利益联结机制:采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生态猪养殖场签订入股合作协议模式,雨台村享受一年20万元分红,并连续分红8年,一举解决了村集体经济薄弱问题。同时,带动30多户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增加收入。

龙沙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是万州区引进生态养殖单元最多的镇,共计282个单元,涉及彭家、马岩、雨台等8个村(居),截至目前,已建成投用的生态猪养殖场达36个单元,存栏生猪13000头,其中母猪5000头,所有养殖场全程实现粪污“零排放”,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污经过深度发酵后制成有机肥,滋养全镇上万亩经果林,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所有养殖场全部建成投用后,将带动全镇近千户村民增收——近几年来,龙沙镇用绿色“打底”,推动现代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为全面乡村振兴夯实基础、积蓄新动能。( 黄玉保 雷伊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