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两江重庆首页 头条 要闻 经济 金融 法治 公安 文化 旅游 企业 招商 公益 健康 教育 房产 大数据 时评 政务联播 视频访谈 成渝经济 网上直播 特别策划 双语资讯
  
  > 理论时评
政府“紧日子”,百姓“好日子”
作者:张雪晖 来源: 中国网 时间:2020-06-15 08:51:20责编:林子

常言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国家、带领团队,就如同烹饪小菜一般,只要掌握规律,即可驾轻就熟。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将“大国”烹饪得色香味俱全,既需治国者的凝心静气、政治修为,更需举国上下与政府齐心携手、共渡难关。

受疫情冲击和影响,世界各国都陷入了深度焦虑和低迷之中。中国作为疫情阻击的主战场,虽然取得了速战速决、攻防兼备的阶段性胜利,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何在下半年或者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常态化防控前提下,全面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振兴经济,是本届政府的当务之急。

前不久,有媒体传言,疫情将导致中国经济不堪一击,物价飞涨、失业失学、流离失所、露宿街头将比比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两个多月过去了,我们国家依旧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孩子们有序复课,大人们有序复工,蔬菜、瓜果、粮油、肉蛋奶等大宗必需品依然在超市的货架上堆得满满当当,消毒水、酒精、口罩等在国外一票难求的防疫物资在中国竟然还在搞团购,各种商品价格依旧亲民,打折惊喜连连不断。要说,这沉甸甸的获得感和满足感,着实成为击垮各路不实传言的有力证据,但也令诸多爱国民众“匪夷所思”——政府花了那么多的钱去挽救群众生命,家底都要被掏空了,哪里还有银两去填补这么大的“窟窿”?

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一语道破了这盛世背后的辛酸。李克强总理在5月22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政府支出问题,明确提出了一条准则,那就是“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简言之,就是要在尽量节省开支的基础上,让政府的每一笔钱都花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让政府的每一项投资都能给公众带去获得感,让公众成为评判政府支出是否合理、是否到位、是否科学的专家能手。

“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绝非疫情之下才仓促提出。早在几年前,经济转型与财政改革之时,我党就前瞻性地预判到调整支出结构、优化支出模块、精简支出项目的必要性。今天的疫情,只是让我们的财政政策和施政纲领走的更加行稳致远。为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一方面提出要增加一万亿元人民币的财政赤字,且全部转给地方,即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少;另一方面,一般性支出要能减尽减,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甚至要压减50%以上。很多网友留言,“给14亿百姓当家,真不容易啊!”“该花得花,该省得省,小康路上还不能有一个掉队的,太难了!”

古人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从经济高速增长,调整为中高速增长,再演化为今天的“精打细算”,这不仅要看“当家的”有没有过过好日子的真本领,还要看中国百姓有没有与党和政府共渡难关的信心和决心。

当前,我们既要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和胆量,还需要有专业的分析和务实的规划。各级政府都要从“民生”需求入手,学会过紧日子、学会过好紧日子,从项目审批、预算审批等各个环节逐个压实压减,科学编制产业规划,让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财政用在最紧要处,让政府的“紧日子”与百姓的“好日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张雪晖)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0086-10-88828000

传真:0086-10-88828231

媒体合作:0086-10-88828175

品牌活动合作:0086-10-88828063

广告合作:0086-10-88825631